1,009
次編輯
變更
未来主义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news.meishujia.cn/?act=app&appid=4096&mid=22367&p=view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
[[File:未来主义.jpg|缩略图|[http://news.meishujia.cn/?act=app&appid=4096&mid=22367&p=view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流行于俄、法、英、德等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意大利的马里奈蒂是未来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家,其论文《未来主义宣言》是这一流派诞生的标志。未来主义是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社会发展理论以政治发展为主,反映了对极权主义的恐惧和批判,代表人物有赫胥黎、奥威尔等;第二阶段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讨论经济发展为主题,反映了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和60年代经济大发展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斯、罗斯托和阿隆等;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以科技发展为基本格调,反映了对新技术革命与人类未来生活图景的反省,代表人物有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丹尼尔·贝尔、赫尔曼·卡恩、阿尔温·托夫勒、布热津斯基和奈斯比特等。
== 标题文字 ==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未来主义Futurism马里内蒂在1909年的开山的概括性宣言之后,自己动笔或参加草拟一系列关于诗歌、戏剧、建筑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宣言。他于1905年在巴黎创办《诗歌》杂志,后来又创办同名报纸以发表该派的作品。
[[马里内蒂]]前往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招兵买马时,对英国涡纹主义的创始人路易斯的绘画以及诗人阿波里耐的作品都产生了影响。马里内蒂的俄国之行为一种俄国未来主义打下了基础,这种未来主义远远超过意大利的胎模,具有革命的社会和政治观点。马里内蒂影响了两个被认为俄国未来主义开山祖的俄国作家,一是赫列勃尼科夫,他始终是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一是年纪较轻的马雅可夫斯基,他后来成为「革命诗人」和代表他那个时代的大受欢迎的发言人。
1912年12月,俄国人发表了他们自己的宣言,标题为《给大众品味一记耳光》,这是前一年5月的意大利宣言的回声。俄国的未来主义者主张抛弃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抛弃当时流行的俄国象征派诗歌,号召创立新的实验性写诗方法。俄国和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诗人全都抛开逻辑的句子结构,废弃传统的词法和句法。未来主义诗歌往往是乱七八糟地摆放一些单词,把它们的意义剥掉,单单采取它们的声音。未来主义派是全心全意支持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第一个艺术家团体,从而企图控制革命后的文化并创造一种能够与革命文化的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结为一体的新艺术。他们受到苏联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卢纳察尔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的宠爱,并被委派担任重要的文化工作职位。但是,俄国未来主义者标新立异的文学技巧以及他们的造反和革新的理论前提都显得太不稳固,难以成为建立一种比较广阔的文学运动的基础。到1930年马雅可夫斯基去世时,未来主义者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 建筑 ===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界各领域的冠以“未来主义”名称的宣言纷纷发表。1914年7月,意大利年轻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因为人类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深刻改变,而现今这种改变却出现了,因此,未来的城市应该有大的旅馆、火车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场、明亮的画廊、笔直的道路以及对我们还有用的古迹和废墟……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没有图画和雕塑,只有它们天生的轮廓和体形给人以美。这样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的步行道和快速输送带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份,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不仅如此,直到20世纪后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未来主义建筑师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等。
== 内容 ==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赛伯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 宣言 ==
《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言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他们高喊:“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飘浮是多么地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1910年3月8日画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响应地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们的绘画技巧,从本质上说仍然来源于立体主义。他们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加上了表现速度和时间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来主义是由波丘尼实行的,他于1912年4月11日发表《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里面来”。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1914年7月11日由圣特利亚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划。并用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未来主义服饰宣言》
还有《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这个流派到1918年大战结束,实际上也结束了。
== 文学主义 ==
20世纪初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分为三大流派: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与[[阿克梅主义]]几乎同时出现在俄国诗坛,都声称要与象征派决裂。所不同的是,未来主义诗人崇尚“艺术即游戏”的信条,迷恋形式的创造,主张摧毁旧世界,否认文化的传统,即否定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自称自己是唯一的艺术创造者,是照亮宇宙的未来人,是发出光线的新人种。未来主义诗人分成两大派:以谢维里亚宁为首的自我未来主义和以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主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雅可夫斯基]]。<ref>[https://www.docin.com/p-537451780.html 未来主义 - 豆丁网]</ref>
== 思潮 ==
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然也。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题记
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 历史背景 ==
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环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它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 理论来源 ==
未来主义有四个理论来源分别是未来学、科技决定论、趋同论和生态学。
未来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母体学科
未来学就是指以未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主要探讨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新科技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揭示按照人类的需要所作的各种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测和说明。
未来学对未来主义的启示有:科学预测是可能的,未来研究可以成为科学;未来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
科技决定论是未来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科技决定论(又称科技统治论)是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凡勃伦被公认为是这一思潮的创始人。
科技决定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一种专门的结构和力量,这是它能够成为决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本原因。<ref>[http://www.doc88.com/p-8902218566785.html 未来主义分析【ppt】 - 道客巴巴]</ref>
趋同论是未来主义的又一直接的理论来源
“趋同”(convergence)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由于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而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功能。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在1961年将之系统移植到社会政治领域,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趋同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都不是完美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样,它们就会偏离自己的极点位置,形成一系列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的积累将导致两种社会制度的综合,并将孵化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
生态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和根据
“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其含义是关于有机体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从20世纪开始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排头兵”。
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同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一样,都存在着物质变换,通过物质变换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而,必须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系统关联(如食物链),因此,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就会造成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限制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生态学同时是一门管理地球的科学,人类通过掌握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可以最终实现生态协调,因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未来主义对全球性环发问题的研究就是以生态学为科学背景和根据展开的。
== 相关著作 ==
未来主义还要围绕以下三个美国人和三本书来讨论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而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哲学家贝尔于1959年提出来的。按照其技术中轴原理(又称中轴原则),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工业化和官僚科层化这一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它们都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而未来社会将把这两种社会的特征和功能统一起来。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根据产业结构尤其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认为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将是一个“实托帮”(与“乌托邦”不同),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向“实托帮”过渡。
根据社会信息化的程度,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距将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得到弥合。同时,他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得出两种社会制度都在向私有化方向发展的结论。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110 思想、學術概說]]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流行于俄、法、英、德等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意大利的马里奈蒂是未来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家,其论文《未来主义宣言》是这一流派诞生的标志。未来主义是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社会发展理论以政治发展为主,反映了对极权主义的恐惧和批判,代表人物有赫胥黎、奥威尔等;第二阶段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讨论经济发展为主题,反映了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和60年代经济大发展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斯、罗斯托和阿隆等;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以科技发展为基本格调,反映了对新技术革命与人类未来生活图景的反省,代表人物有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丹尼尔·贝尔、赫尔曼·卡恩、阿尔温·托夫勒、布热津斯基和奈斯比特等。
== 标题文字 ==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未来主义Futurism马里内蒂在1909年的开山的概括性宣言之后,自己动笔或参加草拟一系列关于诗歌、戏剧、建筑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宣言。他于1905年在巴黎创办《诗歌》杂志,后来又创办同名报纸以发表该派的作品。
[[马里内蒂]]前往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招兵买马时,对英国涡纹主义的创始人路易斯的绘画以及诗人阿波里耐的作品都产生了影响。马里内蒂的俄国之行为一种俄国未来主义打下了基础,这种未来主义远远超过意大利的胎模,具有革命的社会和政治观点。马里内蒂影响了两个被认为俄国未来主义开山祖的俄国作家,一是赫列勃尼科夫,他始终是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一是年纪较轻的马雅可夫斯基,他后来成为「革命诗人」和代表他那个时代的大受欢迎的发言人。
1912年12月,俄国人发表了他们自己的宣言,标题为《给大众品味一记耳光》,这是前一年5月的意大利宣言的回声。俄国的未来主义者主张抛弃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抛弃当时流行的俄国象征派诗歌,号召创立新的实验性写诗方法。俄国和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诗人全都抛开逻辑的句子结构,废弃传统的词法和句法。未来主义诗歌往往是乱七八糟地摆放一些单词,把它们的意义剥掉,单单采取它们的声音。未来主义派是全心全意支持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第一个艺术家团体,从而企图控制革命后的文化并创造一种能够与革命文化的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结为一体的新艺术。他们受到苏联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卢纳察尔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的宠爱,并被委派担任重要的文化工作职位。但是,俄国未来主义者标新立异的文学技巧以及他们的造反和革新的理论前提都显得太不稳固,难以成为建立一种比较广阔的文学运动的基础。到1930年马雅可夫斯基去世时,未来主义者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 建筑 ===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界各领域的冠以“未来主义”名称的宣言纷纷发表。1914年7月,意大利年轻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因为人类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深刻改变,而现今这种改变却出现了,因此,未来的城市应该有大的旅馆、火车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场、明亮的画廊、笔直的道路以及对我们还有用的古迹和废墟……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没有图画和雕塑,只有它们天生的轮廓和体形给人以美。这样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的步行道和快速输送带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份,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不仅如此,直到20世纪后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未来主义建筑师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等。
== 内容 ==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赛伯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 宣言 ==
《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言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他们高喊:“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飘浮是多么地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1910年3月8日画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响应地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们的绘画技巧,从本质上说仍然来源于立体主义。他们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加上了表现速度和时间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来主义是由波丘尼实行的,他于1912年4月11日发表《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里面来”。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1914年7月11日由圣特利亚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划。并用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未来主义服饰宣言》
还有《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这个流派到1918年大战结束,实际上也结束了。
== 文学主义 ==
20世纪初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分为三大流派: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与[[阿克梅主义]]几乎同时出现在俄国诗坛,都声称要与象征派决裂。所不同的是,未来主义诗人崇尚“艺术即游戏”的信条,迷恋形式的创造,主张摧毁旧世界,否认文化的传统,即否定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自称自己是唯一的艺术创造者,是照亮宇宙的未来人,是发出光线的新人种。未来主义诗人分成两大派:以谢维里亚宁为首的自我未来主义和以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主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雅可夫斯基]]。<ref>[https://www.docin.com/p-537451780.html 未来主义 - 豆丁网]</ref>
== 思潮 ==
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然也。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题记
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 历史背景 ==
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环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它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 理论来源 ==
未来主义有四个理论来源分别是未来学、科技决定论、趋同论和生态学。
未来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母体学科
未来学就是指以未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主要探讨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新科技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揭示按照人类的需要所作的各种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测和说明。
未来学对未来主义的启示有:科学预测是可能的,未来研究可以成为科学;未来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
科技决定论是未来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科技决定论(又称科技统治论)是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凡勃伦被公认为是这一思潮的创始人。
科技决定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一种专门的结构和力量,这是它能够成为决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本原因。<ref>[http://www.doc88.com/p-8902218566785.html 未来主义分析【ppt】 - 道客巴巴]</ref>
趋同论是未来主义的又一直接的理论来源
“趋同”(convergence)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由于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而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功能。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在1961年将之系统移植到社会政治领域,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趋同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都不是完美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样,它们就会偏离自己的极点位置,形成一系列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的积累将导致两种社会制度的综合,并将孵化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
生态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和根据
“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其含义是关于有机体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从20世纪开始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排头兵”。
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同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一样,都存在着物质变换,通过物质变换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而,必须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系统关联(如食物链),因此,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就会造成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限制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生态学同时是一门管理地球的科学,人类通过掌握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可以最终实现生态协调,因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未来主义对全球性环发问题的研究就是以生态学为科学背景和根据展开的。
== 相关著作 ==
未来主义还要围绕以下三个美国人和三本书来讨论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而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哲学家贝尔于1959年提出来的。按照其技术中轴原理(又称中轴原则),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工业化和官僚科层化这一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它们都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而未来社会将把这两种社会的特征和功能统一起来。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根据产业结构尤其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认为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将是一个“实托帮”(与“乌托邦”不同),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向“实托帮”过渡。
根据社会信息化的程度,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距将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得到弥合。同时,他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得出两种社会制度都在向私有化方向发展的结论。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110 思想、學術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