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64
次編輯
變更
乌家培
,创建页面,内容为“'''乌家培''',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乌家培同志一直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科和国家自…”
'''乌家培''',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乌家培同志一直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的评议组成员,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ref>[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zhongguojingjimingren/1051113044867773681.htm 乌家培简介],第一范文网</ref>
==个人简历==
1932年5月29日生,[[浙江]]宁波人,著名经济学家,我国数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55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
1986年以前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其间1980年至1982年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系我国参加世界经济预测联结模型Link项目首位经济学家。
1987年起调国家信息中心工作,历任总经济师、副主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以及兼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所长等职。其间1992年至1993年为[[日本]]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系我国参加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PECC)太平洋经济展望(PEO)专家组首位经济学家。
1984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1991年因发展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国务院表彰,1992年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奖。现为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信息经学信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全国20多所高等学校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经济学科或应用经济学科、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应用经济学科(从1983至2002年),全国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的评议组成员。《[[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已出版各种专著(如《[[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经济数量分析慨沦]]》《[[数量经济学若干问题]]》《[[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信息与经济]]》《[[经济、信息、信息化]]》《[[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等)、编著(如《[[宏观经济控制论]]》《[[信息经济学]]》等)、译著 (如俄文的《[[经济数学方法和模型]]》、英文的《[[发展计划指南]]》等),以及《[[乌家培选集]]》等共30多部,被国外出版的著作(如《[[Economics, Econometrics and The Link]]》等)所采用的英文论文约20多篇,并著有英文学术著作《[[Economy and Information]]》。
==职业生涯==
乌家培的突出贡献是在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开拓上,其他经济学领域也有涉猎。50年代末,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坚持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的社会主义性质。60年代初,就经济数学方法的一般问题、社会再生产模式、部门联系平衡表、经济计量学的剖析和利用,发表过一系列论文,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推动了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70年代中期,积极宣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正确观点,批判“四人帮”篡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反动谬论。后期,在总结常州市多快好省发展地方工业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化协作、老企业技术改造、改进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引起当时经济学界的重视。80年代初,系统地论述了数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中的应用,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数量经济学进行探索。《[[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一文获198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80年代中期,主持和完成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与实践的国家“六五”重点课题,撰写和主编了5本专著及其他有关书籍,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同时,大力提倡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结合上著文发表见解,促进交叉科学、软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
“七五”期间主持和完成了“经济信息合理组织及其效益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并对经济信息和信息经济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创见,对推动我国信息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五”期间主持和完成了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中预测、决策、调控问题研究重点课题,提出了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模型预测比较研究等观点。这一期间,还就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在国内外引起一定反响。
==主要作品==
《[[经济数学方法研究]]》(1980年版)
《[[经济数量分析概论]]》(1983年版)
《[[数量经济学若干问题]]》(1985年版)
《[[乌家培选集]]》(1987年版)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研究]]》(1986年版)
《[[经济大辞典·数量经济学卷]]》(1988年版)
《[[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1991年版)
《[[信息与经济]]》(1991年版)
《[[宏观经济控制论]]》(1990年版)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导论]]》( 1993年版)
《[[经济、信息、信息化]]》(1996年版)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1999年版)
《[[Economy and Information]]》(1994年版)(T112)
==参考文献==
[[Category:教授]]
==个人简历==
1932年5月29日生,[[浙江]]宁波人,著名经济学家,我国数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55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
1986年以前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其间1980年至1982年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系我国参加世界经济预测联结模型Link项目首位经济学家。
1987年起调国家信息中心工作,历任总经济师、副主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以及兼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所长等职。其间1992年至1993年为[[日本]]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系我国参加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PECC)太平洋经济展望(PEO)专家组首位经济学家。
1984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1991年因发展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国务院表彰,1992年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奖。现为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信息经学信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全国20多所高等学校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经济学科或应用经济学科、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应用经济学科(从1983至2002年),全国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的评议组成员。《[[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已出版各种专著(如《[[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经济数量分析慨沦]]》《[[数量经济学若干问题]]》《[[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信息与经济]]》《[[经济、信息、信息化]]》《[[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等)、编著(如《[[宏观经济控制论]]》《[[信息经济学]]》等)、译著 (如俄文的《[[经济数学方法和模型]]》、英文的《[[发展计划指南]]》等),以及《[[乌家培选集]]》等共30多部,被国外出版的著作(如《[[Economics, Econometrics and The Link]]》等)所采用的英文论文约20多篇,并著有英文学术著作《[[Economy and Information]]》。
==职业生涯==
乌家培的突出贡献是在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开拓上,其他经济学领域也有涉猎。50年代末,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坚持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的社会主义性质。60年代初,就经济数学方法的一般问题、社会再生产模式、部门联系平衡表、经济计量学的剖析和利用,发表过一系列论文,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推动了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70年代中期,积极宣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正确观点,批判“四人帮”篡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反动谬论。后期,在总结常州市多快好省发展地方工业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化协作、老企业技术改造、改进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引起当时经济学界的重视。80年代初,系统地论述了数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中的应用,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数量经济学进行探索。《[[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一文获198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80年代中期,主持和完成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与实践的国家“六五”重点课题,撰写和主编了5本专著及其他有关书籍,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同时,大力提倡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结合上著文发表见解,促进交叉科学、软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
“七五”期间主持和完成了“经济信息合理组织及其效益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并对经济信息和信息经济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创见,对推动我国信息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五”期间主持和完成了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中预测、决策、调控问题研究重点课题,提出了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模型预测比较研究等观点。这一期间,还就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在国内外引起一定反响。
==主要作品==
《[[经济数学方法研究]]》(1980年版)
《[[经济数量分析概论]]》(1983年版)
《[[数量经济学若干问题]]》(1985年版)
《[[乌家培选集]]》(1987年版)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研究]]》(1986年版)
《[[经济大辞典·数量经济学卷]]》(1988年版)
《[[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1991年版)
《[[信息与经济]]》(1991年版)
《[[宏观经济控制论]]》(1990年版)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导论]]》( 1993年版)
《[[经济、信息、信息化]]》(1996年版)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1999年版)
《[[Economy and Information]]》(1994年版)(T112)
==参考文献==
[[Category: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