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樊敏阙及石刻

增加 26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樊敏阙及石刻.jpg|缩略图|居中|[ 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樊敏阙及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阙、 [[ 汉代 ]] 石刻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史料和美学、建筑学、 [[ 书法 ]] 、雕塑等研究价值。<ref>[ https://www.sohu.com/a/350308829_672490 芦山有一座“国保”汉阙及石刻 ], 搜狐 , 2019-10-28</ref>
==文物简介==
樊敏阙及石刻位于芦山县城区3公里的石马坝。
樊敏,字升达(一作叔达), [[ 东汉 ]] 蜀郡青衣县(今芦山县)人。生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卒于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樊敏早年在青衣羌国任国丞10年,曾任巴蜀太守,后官至司徒。据碑文记载,樊敏于东汉延熹年曾任永昌长史三年。永昌郡为今云南保山地区,是古哀牢夷族故地,阙上组图即取材于此,反映了樊敏在当时能与边远少数 [[ 民族 ]] 融合相处的情景。
==历经事迹==
樊敏阙为扶壁式双阙,宋代前已倒塌。1957年左阙修复,右阙尚存阙檐、阙顶等残件。左阙高4.99米,宽2.25米,厚0.92米;阙由座、壁、斗拱、顶等组成,顶为重檐五脊式,斗拱层四角刻有力士举双臂托负,显示出力能擎天的气概;正脊中部雕有一口含绶带的 [[ 雄鹰 ]] ;主阙檐下正面有浅浮雕“龙生十子”神话故事图像。
==民间传说==
“龙生十子”为云南古哀牢夷族神话,因樊敏曾任永昌郡(古哀牢夷故地,今云南保山地区)长史,故取该地传说 [[ 故事 ]] 为图。两面分别刻有“西王母”、“玉兔”等神话题材图像,雕刻严谨,技法简练。
全阙气势磅礴,造型雄浑,构图协调,图中人物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展现出汉代高超的石刻技巧。
==保存完好==
樊敏墓前石碑,建造于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5年),为国内保存较完整的 [[ 汉碑 ]] 之一。碑高2.93米,宽1.2米,厚0.26米。碑文涵意深广,为隶书,558字。
==史料记载==
此碑长期为历史学家、金石家所推崇,自北宋赵明诚收录于《[[金石录]]》起,著录者众。如南宋王象之、洪适,明代杨升庵,清代顾炎武、李调元和近代康有为、郭沫若等。
康有为赞誉其如“日月升天、 [[ 荷花 ]] 出水”,是“千禄无上品”。
阙旁现有石兽9具,6具为周边地带移入。
樊敏墓前二具石兽均有双翅,通高1.45米,长2米,宽0.63米;首似虎,一具前爪抚 [[ 蟾蜍 ]] ,一具前爪抓蟹;形态矫健生动,与高颐阙前二兽同式。
==研究价值==
传说石兽造型取材于《[[山海经]]》,为守护昆仑山之神兽。樊敏墓近侧有石兽胚一具,高1.28米,长2.05米,宽0.47米,躯体轮廓已打造出雏形,据考证为当时废弃石胚料,为研究 [[ 汉代 ]] 石刻工艺流程之重要实物,属全国罕见。
== 参考 来源 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