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增加 10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位于在 [[ 徐州市 ]] 泉山区湖东路,是一座陈列、 [[ 收藏 ]] 、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艺术馆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ref>[https://www.sohu.com/a/439639815_120006290 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公布] ,搜狐,2020-12-21</ref>、江苏省优秀博物馆、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艺术馆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由北馆、南馆两部分组成。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出土地,徐州的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 [[ 苏州 ]] 的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
==基本介绍==
徐州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包括有 [[ 神话 ]][[ 传说 ]] 、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内容,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部汉代史。徐州汉画像石馆的大门为仿四川雅安的子母石阙用青石建成,馆名由着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亲笔题写。展区以大殿为 [[ 中轴线 ]] ,依着对称的原则,建有南、北、中三组院落。整体建筑廊房相连,白墙、黛瓦、赭柱,与山石峭壁、松林绿叶相映。另外,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将发掘出的大量由汉画像石构筑的祠堂、墓葬、神道、汉阙、墓门等建筑进行了复原,让参观者一下子便清楚了汉画像石的原本状态。
==景点景观==
===北馆===
北馆展出的主要是自 [[ 清代 ]] 末年至1989年的馆藏文物精品,国内外学者对徐州汉画像石的认识和熟知的画像石图像都是来自北馆展出的文物。展出汉画像石镶嵌在206米的长廊和7个展室内。主要有铜山县苗山汉墓、沛县栖山汉墓、铜山洪楼祠堂、铜山利国汉墓、睢宁九女墩汉墓、徐州市十里铺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此外还有清代、民国、新中国不同 [[ 历史 ]] 阶段的散存画像石收藏。
====第一展室====
陈列的是 [[ 铜山县 ]] 苗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ref>[https://www.sohu.com/a/396621705_260616 鉴赏|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搜狐,2020-05-21 </ref>,该墓1956年清理发掘,墓室结构为前堂、后室,全部用青石砌成,共有画像石9块,内容有乐舞图、庖厨宴饮图、比武行乐图、炎帝升仙图、黄帝升仙图等。其中以炎、 [[ 黄帝 ]] 升仙图最为精采,炎帝头戴 [[ 斗笠 ]] ,身着蓑衣,手持耒耜,引凤升天;黄帝熊首人身,口吐仙气,体生双翼,飞黄腾达、乘黄升仙。
====第二展室====
陈列的主要是铜山县柳新乡石椁墓和沛县栖山石椁墓,这两座墓均为复原陈列,时代分别为西汉晚期和王莽时期。1977年清理发掘的沛县栖山石椁墓,画像内容十分丰富,有铺首衔环、伯乐相马、狩猎捕兽、双阙迎接、常青树等,充分表现了东汉早期石椁墓画像内容丰富多采的 [[ 艺术 ]] 特征。其中的西王母图象是迄今发现汉画像石中时代最早的。画面中的西王母头戴胜饰凭几坐在楼上,楼下有青鸟为其衔食,楼房外有神人捣药,楼房的上面有三足鸟和九尾狐,接着刻有人首蛇身、马首人身、鸟首人身和一个佩剑的长者拱手朝拜西王母。这幅画像石的右面,刻有弋射图、建鼓舞、比武图、斗鸡图等 [[ 生活 ]] 内容的图象。
====第三展室====
陈列的是铜山县散存汉画像石,其中铜山县青山泉出土的“纺织图”为馆藏珍品。汉代徐州一带 [[ 纺织业 ]] 较为发达,已出土“纺织图”7块,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 [[ 徐州博物馆 ]] 各存一块。青山泉“纺织图”为寻常人家的纺织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出织布、络纱、摇纬的全过程,织机上的妇女正转身接抱送来的婴儿,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第四展室====
共陈列画像石40块,主要集中了铜山县洪楼汉墓、汉王汉墓、利国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洪楼画像石主要为祠堂画像,画像内容有“迎宾宴饮图”、“车马出行图”、“总会仙倡图”等。这批画像石画幅巨大、雕技朴拙,内容丰富。如“总会仙倡图”画面高1.1米,长2.2米,上面刻有雷公雨师出行、象奴戏象、转石成雷、水人弄蛇、幻人吐火等 [[ 内容 ]] ,这些内容和 [[ 张衡 ]] 《西京赋》中描写的当时大型百戏演出场景十分相近。
====第五展室====
陈列8块画像石均为徐州市贾汪区出土, [[ 内容 ]] 有珍禽异兽、羽人戏麒麟、傩舞图、 [[ 秦始皇 ]] 泗水取鼎图等,雕刻技法为浅浮雕,时代为东汉晚期。
===南馆===
南馆由 [[ 建筑设计 ]] 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先生主持设计,依山就势,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突现出汉文化博大精深的地域 [[ 文化 ]] 特征。
====神道天路====
汉代神道雕刻有石阙、石碑、石柱、石人、辟邪,石虎、石马、石牛、石羊等。石阙为天门的象征,辟邪、石马身长双翼,石羊上乘坐仙人。神道石雕是汉代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在简约古朴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 [[ 雕塑 ]] 立体透视的方法,相成了汉代圆雕厚重、圆润、饱满、流畅的 [[ 艺术 ]] 风格。
====承天敬祖====
祠堂,又称庙堂、石室,是汉代陵区地面上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古人敬天承祖,祭祀亡灵的主要场所。汉代石式祠堂的建造是用石材雕凿而成,在风格上追求古朴、对称、协调,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特别是在屋面的处理上,用整块大型料石“橡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郦道元:《 [[ 水经注 ]] 》),四壁作制工丽,刻画着为祭祀先祖而创作的精美 [[ 壁画 ]] 。画像石祠堂是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综合统一,代表了汉代艺术的最高成就。汉代祠堂规模大小不同,样式有异。
====天工神韵====
汉画像石是绘画和雕刻结合的 [[ 艺术 ]] ,其艺术特色反映了时代的气质、风尚。“汉兴,破觚为圜,斲雕为朴”,汉代画家有着超凡的艺术想象力,构图上不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内容同置一幅画面;在具体的物象创作上,变形取神,以形写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雕刻艺术在汉画像石美的构成中起到十分重要的 [[ 作用 ]]
===参考文献===
[[Category:069 博物館学]]
722,2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