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实相般若

增加 12,277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实相般若</big> '''   |-   | File:92fb5ea0b150223a.jpg|缩…”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实相般若</big> '''
 
|-
 
|
[[File:92fb5ea0b150223a.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LmLkEmrELjbkRmLkElbYTkKIKmbELjboJmLkEk78TkKILkbHoIEbjEC%20XLqIPjehEzO0G0O9GwqR7zOMGwOQTEl%20OKaIPjeh5yupNj%20lHzrGNIjXlEkOILqIPjepHwL4Qj%20lHzo%3D%3D_-2088410272&query=%E5%AE%9E%E7%9B%B8%E8%88%AC%E8%8B%A5 原图链接][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92fb5ea0b150223a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shí xiāng bō rě)实相,[[佛教]]语。
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
般若,梵语的译音。
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
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

=='''简介'''==

'''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
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
实相般若是显现出的智慧。

=='''实相般若的重要性'''==

若未证悟实相般若,即无成佛之可能,必将永在外门广行[[菩萨六度]]。
在大乘法中修学佛法——修学成佛之道——的人,全都必须亲证空性心[[如来藏]],才能真入见道位中,成为真见道的菩萨;
大乘菩提则以般若实相智慧为主要修习目标 。

=='''实相般若的生起'''==

亲证阿赖耶识而生起实相般若智慧。
已证悟之菩萨,必能于自己身上观见自身如来藏之运作,依之发起实相般若智慧。
如来藏第八识于三乘佛法中有无量名,如:心、识、界、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无心相心、自性清净心、阿赖耶、异熟心、庵摩罗、无垢识……等。

'''般若智慧'''
修习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凡是已证如来藏心的见道菩萨,都知道这个如来藏心何在,都知道佛菩提道的修行从来不离如来藏心。
若是久学菩萨,悟后是可以深入观察自己的一切行为及熏习世间或出世间一切法时,其实全都不曾外于真心如来藏,都只是在自己如来藏之内熏习世间及出世间一切法;
而且所见一切相分也都只是自心所现的六尘相分,从来不是在身外山河大地上面行善或造恶;
所以一切种子都不会落失在外,全都会在自己如来藏心中保存不失。
这样才是确实了知大乘修行之道的菩萨,但这却不是外道、佛门凡夫、二乘圣者之所能知。

=='''般若的智慧'''==

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
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
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
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
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
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 一个佛的观念。
虽然有时候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
所以,唐宋以后,禅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辞而已。
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
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

=='''般若禅与禅定不同'''==

'''般若禅与禅定之修法不同,应有拣择''':
近代常有人学已故月溪法师所教之法参禅,教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认为看到最后突然哗的一声,就会打破无明,就会看见佛性。
殊不知打破无明看见佛性须用参禅的方法。
禅是般若智慧,不是修定,不应使用此种修定的方法向心中直看,因为能看的心与所看的境都不离意识境界。以此修定之法修行,不论修得如何深入,都不离意识境界,即使能修得四禅八定,依旧不离意识境界。
欲会末那识犹不可得,何况觅得本心阿赖耶识?
若不锻炼看话头功夫,以此方法向心中直看下去者,看到驴年亦看不见佛性,便会学月溪法师以为悟后的知觉就是佛性,便会跟着他一样说道∶“悟后见闻觉知变为佛性。
佛性非肉眼所能见,故云见无所见。”
却成诽谤正法、诽谤《大般涅槃经》、诽谤世尊。明心是见无所见,见性则须眼见为凭,《大般涅槃经》中世尊已再三明示。
以此修定之法欲求明心见性,无异缘木求鱼,曹洞宗默照禅之所以迅速没落者,其故在此。
若悟后修学禅定三昧,此则是一法,能益行人。
若以此法求悟,极其危险,为此乃修定之法,其中境界甚多,幻觉与魔境亦极多。
学人若未先悟,而用此法修行求悟,十之八九落入定境,极易产生幻觉或魔境。
若执着幻觉魔境,而无善知识救助者,往往失心发狂,一生颓废,学人慎之。
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後来,灵知心不停扩散,直至感觉此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便以此为悟者,此是幻觉,非是禅悟,非是证空。
吾早年学禅时,不待人教,自己便会此法,便认为已证空性。
後来读了义经,方知此境界是定境,非开悟。
因为禅---真心,虽不离境界,却不在境界中。
真开悟者归无所得,因地真如既非有为有作,亦非绝对无为无作。
他远离能所分别,不在觉知之中。
此遍满虚空之觉受不离境界,有境界则有能知之心,能所分别具足。
欲保持此境界,须用心护持,则是有为有作。
住此境界是有所得,出定时离此境界是有所失。
此心能知此境界,能护持此境界,则不离觉知,此非真心阿赖耶识,乃是妄心。
[[《大集经》]]云:「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
[[《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
又云「不观是菩提。」
坐至遍满虚空时依旧不离觉观,不是真心,真心远离能所分别及觉观。
若坐中进入定境,看见自己在打坐,又看见自己在体会定境,又有一个能觉知能看的我,便以此能知能看的心作为真心,此是误认识神。
若执着此境界,住此境界贪着不舍,而希求感应或殊胜境界,必招鬼神入侵,久之即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救治。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十∶「大德迦叶,言菩提者名为无为,菩提者离一切数,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见。」
若是能知能看之心,即不离数丶不离色丶不离见,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
故知能观之心是妄心。
又云:「过一切相,无依丶离一切依。
无物丶离一切物。
无相丶离一切相。」
能知能看之心,不离心相。此心相依色身五蕴而有,是有所依,非解脱心,非涅槃心,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
又云∶「不可见,不可和合知,不可别异知,非闇非明,无形无相无可观,非言语离言语,不可触,不可知,不可闻,……」
有被看被观被知的心,即是可见,即是五蕴和合而知。
有能看被看之心,即是别异知。
当知本心「不可触丶不可知」,可知者即非本心。
能看之心非不可知,凡夫众生便能以证自证分而知此能看之心,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
故知能看能听能知之心乃是妄心,不论他是在定中或定外。
若能坐至一心不乱,妄想不起,清楚分明,常寂常照,此是修禅定,不是禅悟,不离觉观故。
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乃是妄心,禅悟所觅得之本心丶离见闻觉知,无觉无观。
禅非觉观境界,禅之开悟乃无所得;
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则有定相可得,不离欲界定。
本心则离一切相,离於定乱。
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故[[《深密解脱经》]]云:「复次昙无竭,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
……依此义相,汝今应知,过诸世间觉观境界是第一义相。
……昙无竭,如是觉观之人不能知丶不能觉丶不能量丶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
《[[大宝积经]]》卷39佛云∶「我证菩提无相无境。
何等名为无相无境?
舍利子,不得眼识名为无相;
不观於色名为无境。
乃至不得意识名为无相,不观於法名为无境。」
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灵知心在,即不离意识心相,非是无相;
有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境界在,即是幽闲法尘,不离境界,有定相定境故,此非菩提心。
菩提心无见闻觉知,不落於幽闲法尘境界之中......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
若平时办公做生意丶喝水洗手丶言语忙乱,必须分别观照动作,即非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此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境界。
若醒时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睡着及做梦时非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即是境界分段,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心。
若生时一念不生常寂常照,昏沉昏迷及死亡时,意根不能於色身中运作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心。
若以一念不生之寂照灵知心为真心者,此人不离「我见丶我所见」,则具足人见丶众生见丶寿者见,非是证悟之人。
禅宗六祖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麽长。」
一切人在打妄想时丶在忙乱时丶以及瞋怒争吵时,乃是打坐时一念不生的常寂常照的灵知心丶离开寂照境界而与人争吵,在灵知心与人争吵时,菩提心依旧是不理会六入,依旧是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而又随缘应物,与灵知心配合无间。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应谨记六祖上列偈语,常常思惟整理。
故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乃是意识心,犹未是末那心,何况是阿赖耶真心?
阿赖耶菩提心是醒梦一如、定乱一如、生死一如、瞋静一如,从过去无量生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无量生,都是永远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不会六入而又能在见闻觉知中随缘应物丶理事无碍。
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不是永远在此境界,是醒时有丶睡时无;
定中有丶出定无;
静时有丶争吵时无;
生时有、死后无;
清醒有、昏迷无,即非是常,非真心阿赖耶识,即是「境界分段计着生」之意识灵知心,学人务必明鉴。
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乃因不能证得无知无觉不会六入的如来藏阿赖耶识,而落入常见,此即佛说∶「愚夫不觉识藏故,起常见。」
凡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为真心者,务必以此自我检查,以免错悟而诽谤正法,成就七十大劫地狱重罪,舍报方知忏悔,已来不及挽救了,慎之!慎之! 
 
<ref>[https://baike.sogou.com/v65633330.htm?fromTitle=%E5%AE%9E%E7%9B%B8%E8%88%AC%E8%8B%A5   实相般若],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7-3-7</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4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