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茅山派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北宋时与龙虎山、合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big>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big> ''' |- | [[File: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所属宗教;道教
开源地;茅山 传奇人物;三茅真君 成为主流;南北朝时期 |}'''茅山派''',[[上清派]]的别称,因为坐落在茅山,故被人称为茅山派。也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为创始地,南派茅山为今天[[广东]]罗浮山创始人为[[葛洪]]。上清派实际为南梁[[陶弘景]] 茅山所创,故名。
过去的学者大多将南朝以及唐代的道教主流误解为上清派(茅山宗),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将唐代的[[李渤]]"真系"(《云笈七笺》卷5)所记上清经篆的传授次序以及元代的刘大彬《茅山志》(HY304)中记载的茅山宗师脉谱,误解为是讲述上清派(茅山宗)的谱系。 由于将从东晋的杨羲到唐代的李含光等这些人物的脉谱,误解成上清派(茅山宗)的谱系,因而 [[ 陆修静 ]] 、王远知、 [[ 潘师正 ]] 、司马承祯、 [[ 李含光 ]] 等都被看作是上清派(茅山宗)的道士。
其结果,导致了东晋末以后,江南一带的道教主流是上清派(茅山宗),到了唐代上清派(茅山宗)还是主流这一误解的产生和流行。
将"真系"、《 [[ 茅山志 ]] 》的上清经篆的传授谱系误解为讲述上清派谱系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对道教的三洞学说没有充分理解。许多道教学者片面地相信上清经篆的传授只在上清派(茅山宗)中进行,实际上,上清经篆的传授也在提倡三洞学说的天师道中进行。
刘宋的天师道依据三洞学说,把过去的葛氏道、上清派所传授的灵宝经、《 [[ 三皇经 ]] 》、上清经吸收到自己的教义之内,将三洞部的所有道书尊奉为天师道的道书,此事可以由刘宋天师道里存有"三归依戒"这一事实得到明确证明。
天师道的三归依戒要求信徒归依三宝即道宝、经宝和师宝,三宝是指道宝的太上无极大道,经宝的三十六部尊经,师宝的太上老君。这里所说的经宝三十六部尊经是指三洞十二部的道书,所以归依三宝即是归依道宝的无极大道,经宝的三洞十二部的所有道书,以及师宝的太上老君。
因此,刘宋天师道当然也崇尚上清经、灵宝经以及《 [[ 三皇经 ]] 》。而且天师道的法位制度一旦完备,便出现了于道士法位中修成上清经的道士洞真法师、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以及三洞法师(参照《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法次仪的"正一法位")。而上清经策在这些法师那儿也得到了传授和掌握。
如果天师道也实行上清经之传授,那么"真系"、《 [[ 茅山志 ]] 》所记载的道士之中就可能有天师道道士的存在。因此,若对各个道士的思想和事迹进行调查确认,其多数则是天师道的道士。例如,刘宋的 [[ 陆修静 ]] ,查阅《陆先生道门科略》(HYlll9),显然是将东汉的 [[ 张陵]](张道陵)仰奉为祖师的天师道道士。
而且陆修静倡导三洞学说一事可以明确地从"灵宝经目序"(《云笈七笺》卷4)、《洞玄灵宝五感文》(HYl268)中获知。就是说,陆修静是天师道的道士,同时也是三洞学说的信徒。其他如"真系"记载的唐代 [[ 王远知 ]] 、潘师正、 [[ 司马承祯 ]] 、李含光,还有《茅山志》所记载的在此之后的 [[ 黄宗元 ]] 、 [[ 孙知清 ]] 等茅山宗师也都是天师道的道士。
刘宋天师道提倡三洞学说,意义极大。若天师道尊奉所有的三洞部的道书,那么,不论是《 [[ 上清经 ]] 》、《 [[ 灵宝经 ]] 》、还是《 [[ 三皇经 ]] 》,其所述教义,都将包摄于天师道之中。 [[ 陆修静 ]] 的《 [[ 洞玄灵宝五感文 ]] 》基于三洞学说,对三洞部道书所说斋戒进行分类解说,其中包括《上清经》的上清斋、《灵宝经》的灵宝斋、《三皇经》的三皇斋以及天师道独有的三元涂炭斋和指教斋,陆修静将所有这些斋都看成是当时天师道所实践的斋。
这样,刘宋天师道通过提倡三洞学说,迅速扩大了其教法范围,使得天师道一家就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因此,天师道将自己的教义称作"道教",来对抗佛教。于是,"道教"这一宗教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成立了。"道教"本来是指以三洞学说为基础的天师道的教义 。
唐茅山宗
公元711年,亲眼目睹两公主入道的 [[ 张万福 ]] ,似乎还是当时的太清观主史崇玄的属下,不过才过了两三年,大概是随着太平公主的倒台,史崇玄的败亡罢,他渐渐开始崭露头角,终于作到太清观新的主人,成了开元时期的道教重要人物。据都筑晶子《唐代中期④道观》的说法,在盛唐时代,张万福和朱法满(名君绪,?_720)在长安的太清观和玉清观,分别占据了重要的舞台,
他们编纂的《 [[ 三洞众戒文 ]] 》、《 [[ 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 ]] 》和《 [[ 要修科仪戒律钞 ]] 》等等,在规范道士行为和整理道教仪式上起了很大作用。其中,特别是 [[ 张万福 ]] ,在后来很多道教文献中都可以看到,他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仪范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批判各地的道教仪式的失范,一方面动手将各种道教流派的斋醮仪式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清理 。
张万福的影响在道教中一直持续到晚唐五代,当晚唐时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乱状况的时候,他仍然要回忆到张万福,他说,"近有庸流,不达古贤之情,先于玄师前补署六职,宣科授简,然后升坛,仍云简寂先生(陆修静)斋法谬误,饰非谤说,词理纷然,寡识无知,一至于此,
尚有其党,相仿行之,不唯获乱法之愆,实亦受谤贤之罪,达教君子,宜共斥之",他强调说,"金篆古仪及黄篆旧法,宿启之夜及言功之时,皆先作自然朝(即礼十方忏悔三礼是也),然后行事……所以云:须明旦晨晓,依法行道",他指出,这一整齐化神圣化的道教仪范,是--此法自 [[ 张天师 ]] 、陆简寂、 [[ 寇天师 ]] 、张清都(万福--引者注)相传至今,颇历年代,皆以斋法出于自然朝,示不忘本也 。
这里关于道教仪范的正统谱系,是从 [[ 张陵 ]] 、陆修静、 [[ 寇谦之 ]] 到张万福。而宋代编辑的《 [[ 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 ]] 》卷一《仪范门》之《序斋第一》在追溯过去斋法的渊源和历史时,也要说到张万福,它说"今世醮法遍区宇,而斋法几于影灭迹绝,问有举行之士,又复不师古始,信末师而哂前哲,是流俗而悖经教。坛仪乖竦,科式舛谬,甲造乙习,遂成旧章,切切用力于徼影响谲诡幻怪之间,
以为舍是无以起信末俗"[21,所以必须重新清理斋仪,而它在回忆正确的斋仪的来历时说,最早是正一真人,"自以斋法旨趣渊微,法禁森严,非愚浅始学所可明了,乃妙出五称文、撰立正一斋法,目为'旨教',以遗祭酒篆生,灵宝之教,秘而不传,仙人口口相授",接下来到太极仙公,才将斋仪书写下来,而陆天师"复加撰次,立为成仪,祝香、启奏、出官、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经文",最后就说到唐代的张万福 :
这里的历史系谱仍然是从张陵、葛玄、陆修静到张万福。
不过,可以顺便提到的是,在后来的道教史册中,身为天师道徒的 [[ 张万福 ]] ,却被越来越凸显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阳台道士刘若拙述、荆南葆光子孙夷中集,成书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的《 [[ 三洞修道仪 ]] 》,在记载道教科仪的历史时就说,先是三天法师 [[ 张君 ]] ,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为那里"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日鬼营",后来,经历 [[ 寇天师 ]] 、陆修静以及"若隐 [[ 赵先生 ]] 、潘天师、澄源 [[ 李先生 ]] 、司马天师、宗元先生 [[ 吴天师 ]] 、牛先生、 [[ 叶孤云 ]] 、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并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这里列出张陵、寇谦之、陆修静等等,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的人物[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道门七叶图 ]] 》这个书名,从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禅门南北两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让,争夺正统一样,道教可能也同样有过这种后起新兴的强势门派改写历史的情况,而在改写中,在上层士大夫中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 。
当然,那是后来的事。在当时即开元、天宝年间,张万福很显眼,道教也依然兴盛。不过,在现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这种兴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兴盛[2]。毫无疑问,现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献的制约,古代文献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中心和边界,毕竟没有文献依据,研究者无法随意编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献又常常是怀有某种偏向和爱好的著作者所撰写的,他们有意地凸显和隐没,对某些历史的浓墨书写和对某些历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后来的道教史著作也只好随着文献留存的多寡和比重,来组织道教史的主要线索,于是层层积累下来的偏向仿佛物理学上的磁偏一样,使道教史著作总是聚焦于一些历史而模糊另一些历史,不像没有焦点的鸟瞰那样能够得到全景图像 。
应当说,上清一系在当时确实成为引人瞩目的道教中心之一,唐代初期以来,以茅山上清一系为中心的道教徒,渐渐在上层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到8世纪中叶,尽管事实上也有各家道教人物活跃在 [[ 长安 ]] 和 [[ 洛阳 ]] ,但是,在上层士人中间最有影响的,还是从 [[ 司马承祯 ]] 到 [[ 李含光 ]] 的茅山上清派一系[1]。直到大历年间颜真卿为李含光撰碑铭、贞元年间 [[ 李渤 ]] 《 [[ 真系 ]] 》为这一派追溯历史时,也都是把这一系说成是道教的正脉,仿佛佛教的传灯一样,把道教的正宗上溯到 [[ 陆修静 ]] 、 [[ 陶弘景 ]] ,而列数到隋唐的 [[ 王远知]](580-667)[2]、 [[ 潘师正]](?一682)[3]、 [[ 司马承祯]](647-735)[41、 [[ 李含光]](683-769)的[5],尽管这种光荣的系谱,从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构拟和想像[6] 。
而《真系》又被阅读道教文献的人通常入手阅读的《云笈七签》收录,而号称"小道藏"的《云笈七签》在关于道教历史方面的那一部分中又仅以《真系》为主,所以,后世关于开元、天宝年问的道教史的回忆,就常常是以上清派的历史为聚焦点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动可以模糊成为背景[1]。不过,如果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去看道教,可以发现,盛唐时代的道教并不只是上清一系的天下,上清一系远远没有到笼罩一切道门的地步[2]。毕竟历史文献没有全部湮灭,不同内容的历史文献、不同视角的历史纪录、不同层次的历史书写,多多少少可以给我们重新建构那个时代的道教面貌提供一些机会,像并非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的小说,和未经改写的碑刻资料,就在不经意中留下了开元时代的道教风景[3],其中在开元、天宝年间最引人瞩目,而且不属于上清系的道士相当多 。
道教教派。茅山在江苏句容。 茅山是中国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发祥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中国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所创。因在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
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师朱自英曾为真宗祈神赐子,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
陶弘景
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齐梁隐士 [[ 陶弘景 ]] 创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来,茅山被列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1] 经过五胡乱华后,中原基本已经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诏合道事佛,就连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炼,也要在道馆两旁各修青坛和佛塔一座,以表两教双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殓,陪葬器物。齐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555 年) ,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 削发为僧。据《 [[ 资治通鉴 ]] 》记载,高洋下令境内穿黄衣的道士要么归俗为民,要么剃度为僧,并连杀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齐境内再无道士踪迹。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见《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 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 [[ 神农本草经 ]] 》,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 [[ 本草经集注 ]] 》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 据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载,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现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如此看来,[[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林新荣文) ===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
元符宫掩映于茅山积金峰南腰的绿林翠浪之间。初名"潜神庵",后曰"元符观",今称"元符宫",全称"元符万宁宫",简称"印宫"。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宫所在的茅山积金峰南腰处,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茅山道教音乐以及斋醮活动,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宠幸,文史资料颇丰。在以明正统年间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合编》中,茅山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和醮事的节日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配备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茅山在句容、金坛两县交界处,茅山古名句曲山。西汉时陕西茅氏三兄弟来山采药炼丹,救民济世。因而后人改名为三茅山,简称茅山。它被列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风光秀丽,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著名的大茅峰海拔372.5米,险峻雄伟。从茅山镇东行不远即抵山麓,仰望雄踞山巅的九霄万福宫(俗称顶宫)。
集神咒元始大真,五雷高尊。太华皓映,洞郎八门。五老告命,无幽不闻。上御九天,中制酆山。下镇河海,十二永源。八威神咉,灵策玉文。召龙致雨,收气聚烟。日月五星,北斗七元。合明天帝,敕下太玄。宣威三界,不得稽延。诸天诸地,诸水诸山。玉真所部,溟令大神。仙王游宴,大帅仗幡。天丁前袪,金虎后奔。玃天勐兽..
茅山道教医学贡献
10月6日,自宣布 [[ 中国 ]] 女药学家 [[ 屠呦呦 ]] 凭借青蒿素获诺贝尔奖这个消息后,不仅刷爆社交媒体朋友圈,在国庆假期倒计时之际,博罗县罗浮山景区内纪念 [[ 葛洪 ]] 的青蒿园更是即刻成为参观留影的热门景点。到罗浮山景区游玩的游客纷纷驻足青蒿园,了解罗浮山的青蒿历史,与" [[ 青蒿治疟之源]]"纪念碑留影,纪念 [[ 葛洪 ]] 仙人给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
葛洪《肘后备急方》助屠呦呦攻克难题[3]
为纪念葛洪的突出贡献,罗浮山在葛洪当年采药的地方筑碑为证,种植青蒿,建立青蒿园,供游客参观、学习、了解;同时,在景区洗药池景点(据说是葛洪夫妇当时洗涤中草药的地方),用木牌子挂起了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的部分药方,向游客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m0821cr5sbs|480|270|qq}}
<center>题目</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