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肖斯塔科维基

增加 36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 圖像 = [[File: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jpg|缩略图|居中|[http://p3.so.qhmsg.com/bdr/241__/t015fa2b3caee1ec0d8.jpg 原图链接]]]}}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师事ⅢB.[[尼古拉耶夫]](钢琴)和M.O.[[施泰因贝格]](作曲)。这期间,他对I.F.[[斯特拉文斯基]]、A.[[勋伯格]]、P.[[欣德米特]]、法国“六人团”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
1923和1925年,他先后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1924~1925)隐含着A.H.[[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C.C.[[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ref name="人民教育出版社">{{cite web |url=http://old.pep.com.cn/yinyue/xszx/zwyyj/201104/t20110408_1032815.htm |title=肖斯塔科维奇| accessdate=2012-08-04}}</ref>
=演艺经历=
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的问世而引起过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0—1968年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理事会第一书记;曾任苏联第6~9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65年获艺术科学博士学位。
共创作约150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第十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第十三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无伴奏合唱《[[十首诗]]》;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选]]》;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即《[[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管弦乐《[[节日序曲]]》;轻歌剧《[[莫斯科的李花村]]》;钢琴五重奏及大量电影音乐等。 <refname="人民网">[[ {{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809/2609.html |title=1975年8月9日苏联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2逝世| accessdate=2012-08-04]}}</ref>
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荣获 [[ 苏联人民演员 ]] 称号(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6),还曾经被授予苏联国家奖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国家奖(1974),西贝柳斯奖以及国际和平奖(1954);此外,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科学院都曾授予他荣誉称号。<refname="搜狐">[[ {{cite web |url=http://yule.sohu.com/20060807/n244660122.shtml |title= 德米特里 · 肖斯塔科维奇的艺术人生]] .搜狐网.2006| accessdate=2006-08-07[引用日期2012-08-04]}}</ref>
==探索时期==
20年代后半期~30年代初,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进行紧张探索的时期。他广泛借鉴 [[ 俄国 ]] [[ 西方 ]] 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
他试图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1927)、《[[第三交响曲]]》(《五一》,1931)就是这方面的例证。前者采用了线条对位(13个独立声部的喧嚣结合),试图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后者试图描写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观的创作意图与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927~1932年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两部歌剧、两部舞剧、五部话剧配乐以及四部电影音乐。
在一些作品中,他一向热衷的讽刺性、怪诞性题材和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第1部歌剧《[[鼻子]]》(1927~1928)以怪诞的手法再现了H.B.果戈理原著的幻想形象,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当时苏联舆论对此歌剧毁多于誉,它在首演后即湮没无闻,30多年后(1970)才重新上演得到肯定。舞剧《 [[ 黄金时代 ]] 》(1927~1930)和《[[螺丝钉]]》(1930~1931),都是通过芭蕾反映当代生活的尝试。后者也是突出漫画式笔法,勾勒出现实中各式反面人物的脸谱。他的某些电影音乐也对风靡一时的小市民庸俗趣味进行了冷嘲热讽。
1930~1932年,肖斯塔科维奇根据俄国作 家H 家[[H .C.列斯科夫 ]] 的同名小说写作了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这是标志肖斯塔科维奇艺术上臻于成熟的作品之一。剧情描写一个商人的妻子出于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杀人犯罪、并惨遭毁灭的故事。作者称这部歌剧为“讽刺悲剧”,他企图把自己创作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悲剧性和揭露性讽刺熔于一炉。歌剧于1934年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并随即在欧美许多剧院上演。
1936年1月28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混乱代替音乐]]》的专论,全盘否定了这部作品,致使歌剧辍演20余载,直至1963年才再度与观众见面。1936年2月6日《真理报》又发表编辑部文章《[[舞剧的虚伪]]》,对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舞剧《[[清澈的小溪]]》(1934)加以否定。这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娱乐性音乐作品,作者创作企图是“寻求观众和演员都喜闻乐见、简洁明了的语言”。《真理报》的一再指责使肖斯塔科维奇从此不再从事歌剧和舞剧音乐的写作。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