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萧娴

增加 56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二十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ref>[https://baike.sogou.com/v7396.htm?fromTitle=散氏盘 散氏盘(San Family Plate)也称散盘,是西周厉王年间以块笵法铸造的青铜器皿 ]搜狗百科</ref>,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
一九二六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二十五岁时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江达是安徽人,留学法德两国,学工程,学识丰厚。婚后夫唱妇随,伉俪情深。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九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 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任职,见东北沦陷,决然同返南京。随后“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
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夫妇俩又参加民革的活动。一九六三江达病逝,次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不久“文革”开始,萧娴被迫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
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
== 人物生平 ==
1902年 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 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交游多为当时名流。
萧娴四岁随父亲移家广州,渐受家庭影响,爱读诗文,尤喜书法。十二岁时就开始充当萧铁珊写大字的助 手,磨墨拂纸,就是她的任务。当萧铁珊不在家时,她就照他的笔迹,依样葫芦地学着写。有一次,萧铁珊写好一副对子,放在桌上因事走开。萧娴好奇,竟照样子写了-副,搁在父亲写的对联旁边。萧铁珊回来看到萧娴写的对联,大为惊异,觉得女儿有天生的书才,便经常指点她临帖临碑。萧娴学书很用功,进步很快。萧铁珊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萧娴一鸣惊人,便有了小小的书名。因常随父出入南社,人称“南社小友”。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在落成典礼上,请萧娴当场挥毫写对联。她奋力写了“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这副一丈二尺长的大对联,又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字字 神完气足,轰动一时,被誉为“粤海神童”。
萧娴十四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学油画,后又从著名画家高奇峰学画梅花,以国画笔法为辅,书艺日进。十八岁那年,广州书法社就吸收她为社员了。
萧铁珊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朋友,戊戌变法运动被慈禧太后镇压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后回国居上海。他学问深厚,诗文书法并为当时所重。萧娴非常崇拜他,康有为深知萧铁珊的人品和学识,聘为家庭教师,于是萧娴得有机会拜康有为为师,其时她二十岁。当时萧娴有临写《散氏盘》的册页,笔力相当精到,康有为看后 十分欣赏,在册页后面题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拈坛。”第四句所云“卫”、“管”指古代女书法大师卫夫人和管夫人 。这是极高的评价,对二十岁的 <ref>[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 萧娴 是极大的鼓励。萧娴从康有为学艺 &action=edit 她被誉为“画坛一夫人” 十分用心 书法可与“书圣”启蒙老师卫夫人相媲美]搜狗百科</ref>。这是极高的评价 把康有为撰 对二十岁 《广 萧娴是极大的鼓励。萧娴从康有为学 舟双揖》作为必读的教科 ,十分用心,把康有为撰的《广艺舟双揖》作为必读的教科 书,随身携带,有空就翻阅。她当时还多次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讲座,曾把自己临《散氏盘》的册页给 [[ 章太炎 ]] 评价,章太炎也十分欣赏,题诗勉励,形容其书法线条云:“真如万岁枯藤。”这也是极高的评价。其时萧娴还结识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 [[ 刘海粟 ]] ,刘已早一年拜在康有为门下。对于恩师康有为,萧娴极敬重,作对联呈康有为云:“大哉南海,蕞尔须弥”对联中,既指康有为,又指浩瀚的南海,便把康有为比之波涛滚滚的大海了,实有文学双关之妙。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点,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可见其大了。然而萧娴认为它和南海比,小得至微至微。这是对恩师的热烈歌颂,其时萧娴已显示了作对联的诗才。年轻的萧娴在上海遂崭露头角,她参加了青年书画会,经常参加上海书画界的活动。该会1923年12月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 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和《节临石门铭》。在《 <ref>[https://baike.sogou.com/v68392284.htm?fromTitle= 华全 金石篆刻 当代十大名家 书画 家通讯录》 真迹 “ ,共列 时著 代十大 书画 家吴昌硕、天台山农等十八人 真迹”首次奉献给广大书画艺术爱好者 以此承载中华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望 ]搜狗百科</ref>收有 萧娴 也是其中一人 《节临石门颂》和《节临石门铭》 1926年萧铁珊离沪去广东汕头 在《中华全国金石篆刻书画家通讯录》中 萧娴同行,任汕头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 共列当时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天台山农等十八人,萧娴也是其中一人 九个月后赴 1926年萧铁珊离沪去 广 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 东汕头,萧娴同行,任汕头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 筹款慰劳北伐军。她的一 九个月后赴广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她的一 幅作品从十六块大洋起价,一直加价到一百块大洋,被福建省漳州财政处处长双清买去。这次义卖,萧娴得款甚丰,全数捐给北伐军, [[ 宋庆龄 ]] 深为赞许,给萧娴发了奖章和奖状。1927年萧娴随父迁居香港,在香港标润格鬻书。 [[ 于右任 ]] 等著名书家在报纸上介绍萧娴,称之为“大书家”,并称她“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 实罕其匹。海内名士,龛然誉之”。同年萧娴在香港与江达结婚,时年二十五岁。江达初在法国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工程,因反对 [[ 袁世凯 ]] 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组织留学生进行抗议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转德国继续留学,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与萧娴结婚,不久夫妇回国,定居南京。萧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助理员,不久辞职,随江达赴东北满州里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夫妇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同回南京。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萧娴仍然不断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她创作的《临竭石颂》 <ref>[http://www.sohu.com/a/192966166_584699 写碑的女子——萧娴 ]搜狐网</ref> 被选入1932年编印的《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京被日寇攻陷,萧娴全家辗转逃难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在重庆时遇著名书画家 [[ 王东培 ]] ,欣然尊为老师学画梅花。于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办书画展,很有影响。避难兰州时曾致函父亲旧友 [[ 章士钊 ]] ,时章在陕西,作词柏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夸奖萧娴的书法成就。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 答文姬陇上书” 答文姬陇上书”,把萧娴比为汉朝的才女[[蔡文姬]]。抗战胜利后萧娴全家返回南京,其时父亲萧铁珊病逝于上海 把萧娴比为汉朝的才女蔡文姬。抗战胜利后 萧娴 全家返回南京,其时父亲萧铁珊病逝于上海,萧搁 非常悲痛,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在艺术上干一番事业。而不久内战发生,文化事业日见萧索。她在立法院任科员,收入微薄,生活日艰,间或也作字卖钱,贴补家用。南京解放后,她十分拥护新社会,赞赏新气象。1949年冬天,萧娴义无反顾地送子女参军南下,还热情地作了一首长诗。有“男儿四方志,女子亦同雠”,“雄歌声燎亮,行云为停留”,“临行无别 语,勿贻父母羞”等语,勉励子女勇于参加革命。萧娴自己也参加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后又参加南京市政协办的学习班,1954年和江达一道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萧娴一家原住玄武湖,解放后捐献旧居、卜宅百子亭后八十四 号。从此生活较为安定,为雨花台名泉重题“江南第二泉”。 [[ 刘海 ]] 赞之云“端穆苍秀”。
1963年江达不幸病逝。江达解放后任文史馆馆员,去世后萧娴续任。
1961年起萧娴开始任南哀市政协委员,后又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和社会各方面联系增多;文联也常组织书法展览和观摩活动;报纸上有时也出现萧娴的姓名和作品。她声誉日盛,应酬也多起来。她和 [[ 林散之 ]] [[ 高二适 ]] [[ 陈大羽 ]] 等著名书画家切磋书艺,时常往来,艺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1981年在南京首办盛大书展,引起艺坛轰动。 [[ 陈大羽 ]] 特为撰 文在《新华日报》发表,誉之为“真善美”。1983年南京市文联和南京电视台为萧娴摄制电视报告文学 《大笔豪情》,并赴家乡贵阳办书展,受到热烈欢迎。萧娴虽然为江苏文史馆员,但不是正式工作,1984年才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为美术创作人员。次年应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井与 [[ 刘海粟 ]] 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和“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派员来南京访萧娴,不久为之出版《萧娴书法选》。1987年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石门颂萧娴临本》。
1989年,萧娴赴香港与同环叙旧,香港电视台为她作了专题节目:《香港早晨》。1991年再回故乡贵阳,捐书一百零一件。贵阳市政府决定重修翠微阁作为“萧娴法书陈列馆”。回南京后再办书展。
江苏美术出版社次年出版《萧娴书法选集》,又次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萧娴先生书法集》。不久“萧娴法书陈列馆”建成,萧娴三赴贵阳,了却叶落归根的心愿。
萧娴爱国爱民,政治上不断追求进步,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1994年,《萧娴传——当代书法家传记文学从书》( [[ 俞律 ]] 著)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5年萧娴因乳腺癌以手术治疗,次年又以胆囊结石开刀;不幸于1997年1月15日病逝。
== 人物年表 ==
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名誉理事,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选为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选为名誉主席。
1981年(辛酉) 79岁
赴北京交流书艺,会见 [[ 华君武 ]] [[ 启功 ]] [[ 黄苗子 ]] [[ 董寿平 ]] 等。登万里长城,作对联“恃九州生气;屏万里河山”。归来又作“长城归来”大字。
在南京美术馆办个人书展,陈大羽以《真善美》为题,撰文赞书展圆满成功,文章发表于《新华日报》。
1982年(壬戌) 80岁,作《百年吞吐,百年创造》,发表于《书艺》。
作者: 王白桥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8-01
   版次:1
   页数:166
   内容简介  
   《萧娴评传》是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先生的个人评传,文字淋漓苍莽,忠实地记录了萧娴九十余载艰辛而光荣的生命轨迹。作者在严谨细腻的剖析中,追寻着艺术家艺术存在的本质,也为现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图书目录
  后记
== 参考文献 ==
6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