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保安寺 (北京保安寺街)

增加 10,929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保安寺 (北京保安寺街)'''<br><img src="https://p1-bk.bytei…”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保安寺 (北京保安寺街)'''<br><img src="https://p1-bk.byteimg.com/tos-cn-i-mlhdmxsy5m/c9dcbbfad903412ebf83025b28ee0ea1~tplv-mlhdmxsy5m-q75:0:0.image"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baike.com/wikiid/7142844840336045262?prd=attribute&view_id=1ksme44qd9b400 圖片來自baike]</small>
|}

'''保安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保安寺街 (北京)|保安寺街]]25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简介==
《[[顺天府]]志》载:“保安寺,明正统年间立,在宣武门外保安寺街。[[嘉靖]]二十六年重修,碑一,[[郭秉聪]]撰,街因寺名。又有[[玉皇庙 (北京保安寺街)|玉皇庙]],[[顺治]]十八年,大学士[[成克巩]]撰碑。”《[[钦定日下旧闻考]]》载:“保安禅寺在都城南三里许,创自正统年间,岁久浸废。嘉靖时修复,鸠工聚材,撤颓拓隘,梵宇佛像,金碧辉煌,以至僧舍、斋堂、门庑、庖库之属,靡不整饬,规模壮丽,视昔加倍矣。”

保安寺位于保安寺街,街名因该寺而得名。该寺是[[明朝]][[正统 (年号)|正统]]年间敕建。前后共有三进大殿,两侧设有僧舍,另外还有方丈院。院内有一棵古老的[[国槐]],高达数十丈,主干三人不能合抱,传说[[唐朝]]将军[[尉迟恭]]曾经在此树上拴过战马,所以称“唐槐”。[[中华民国]]时期,寺内僧人烧香引发火灾,第二进殿、第三进殿全部烧毁。1958年,该寺改作宣武区制鞋厂的厂址。到2009年,该寺仅存山门一间,作为民居。<ref name=xjb>{{Cite web |ur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12/10/content_40643.htm?div=-1 |title=宣南坊之保安寺、地藏禅林 胡同深处的寺庙,新京报,2009年12月10日 |accessdate=2014年10月1日 |archive-date=2014年10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06113116/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12/10/content_40643.htm?div=-1 |dead-url=no }}</ref>

[[清朝]]初年,保安寺周边是士子集中居住之地。[[邵长蘅]]、[[王士祯]]、[[施闰章]]、[[查慎行]]、[[翁方纲]]、[[李慈铭]]等文人都曾在保安寺街居住。

[[刘嗣绾]]《尚絅堂萧寺集》有小序称:“辛酉,移寓保安寺,砌花数种,缀以小兰,雨铃风磬,间出韵语,为软红中辟一清凉界也。”清朝[[康熙]]己未年(1679年),[[王士祯]](号阮亭)正在保安寺居住,和邻居[[浙江]][[海宁]]人[[陆嘉淑]](号冰修)、[[江苏]][[武进]]人[[邵长蘅]]、[[安徽]][[宣城]]人[[施闰章]](号愚山)、[[梅庚]]等人结成好友。邵长蘅《青门旅稿小序》记载:“己未,客都门,寓保安寺街,与阮亭衡宇相对,愚山相距数十武,冰修仅隔一墙,其年寓稍远,隔日辄相见,常月夜偕诸君叩阮亭门,坐[[梧桐]]下,茗碗清谈达曙。”日后,邵长蘅又曾写信给王士祯,回忆当年的情景:“奉别十年,回忆寓保安寺街,踏月敲门,诸君箕坐桐阴下清谈竟夕,恍然如隔世事。”另外,《直庐集》、《藤阴杂记》等书也都描述过寓居保安寺街的情形。[[曾朴]]《[[孽海花]]》中[[李慈铭]]当年在保安寺街居住时,在家门口写有一幅门联:“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员外补阙一千年。”

过去,保安寺山门以西是[[北京三水会馆|三水会馆]](保安寺街29号)。保安寺山门以东依次是[[北京丰城会馆|丰城会馆]](保安寺街23号)、[[吴佩孚宅]](保安寺街17号)、[[高庆奎故居]](保安寺街15号)、玉皇庙(保安寺街9号)、[[北京关中会馆|关中会馆]](保安寺街7号)、[[北京湘潭会馆|湘潭会馆]](保安寺街5号)、[[北京广丰会馆|广丰会馆]](保安寺街1号)。2008年由于宣武区大吉片拆迁,该地区遭到毁灭性破坏。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