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威廉·莫尔纳尔

增加 32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2014年,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螢光顯微镜]]」,與[[艾力克·貝齊格]]、[[斯特凡·赫尔]]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ref name="Nobel_Chem_2014_E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4/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4]</ref><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4841.shtm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ref><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2">[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59705.html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ref><ref name="Nobel_Chem_Ch3">[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KQH.htm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ref>。
==''' 主要研究成就'''<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3"/>==
* [[威廉·莫尔纳尔]]在1997年進行[[綠螢光]][[蛋白突變種]]的研究。
** 他發現可利用特定[[波長]]的[[雷射光]],使這種突變種的[[綠螢光]][[蛋白]]在[[螢光活化態]]和[[非活化態]]間轉換。也就是說,利用[[雷射]]可控制[[綠螢光蛋白]]是否發光。
** 在1990年末期至2000年初期,[[單分子光譜]]大量運用在研究[[生物系統]]上,加上[[螢光]][[蛋白質]]的快速開發(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科學家]]對[[分子生物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例如單一[[蛋白質]]在[[奈米]]尺度的運動方式及距離,然而[[繞射]]極限的問題始終未獲解決。
* 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生平简历== 1953年, ** [[威廉· 莫尔纳尔 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普莱森顿 (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顿]] ,在[[ 艾力 薩斯州·貝齊格]]發展出的[[ 圣安东尼奥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超解析度顯微術]] 长大。 1975年,毕业于是利用[[ 聖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單分子]] 技術 获得[[ 物理学德國]][[ 学士学位]](最高荣誉),[[电气工程斯特凡·赫尔]]則是用[[ 理学受激發射損耗顯微術]] 学士学位(最高荣誉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microscopy ,和[[数学]]学士学位([[summa cum laude]])。1978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 來獲 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1年至1995年,在[[IBM]]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聖荷西 (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的研究中心担任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1993年至1994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客座教授。1995年至1998年,在[[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担任特聘讲席教授([[物理化学]]领域)。1998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超解析度]] 担任教授 影像
==荣誉==
莫尔纳尔获得不少荣誉,包括:<ref name="APS-W. E. Moerner">{{cite web|url=http://www.aps.org/programs/honors/prizes/prizerecipient.cfm?name=W.E.%20Moerner&year=2009 |title=2009 Irving Langmuir Prize in Chemical Physics Recipient |publisher=APS(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美国物理学会)|language=en}}</ref>
<!--
<ref name="APS-W. E. Moerner">{{cite web|url=http://www.aps.org/programs/honors/prizes/prizerecipient.cfm?name=W.E.%20Moerner&year=2009 |title=2009 Irving Langmuir Prize in Chemical Physics Recipient |trans_title=2009年欧文·朗缪尔化学物理学奖得主 |publisher=APS(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美国物理学会) |accessdate=2010年9月29日 |language=en}}</ref>
-->
* 1984年:罗杰·I·威尔金斯全美杰出年轻电气工程师奖(Roger I. Wilkinson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ng Electrical Engineer Award)
* 2001年:美国物理学会厄尔勒·K·普利勒奖(Earle K. Plyler Prize)
*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2008年:[[以色列]][[沃尔夫奖]]化学奖<ref name="Wolf-W. E. Moerner">{{cite web|url=http://www.wolffund.org.il/cat.asp?id=15&cat_title=CHEMISTRY |title=THE 2008 WOLF FOUNDATION PRIZE IN CHEMISTRY |publisher=Wolf Foundation (沃尔夫基金会) |language=en |deadurl=yes }}</ref>
<!--
<ref name="Wolf-W. E. Moerner">{{cite web|url=http://www.wolffund.org.il/cat.asp?id=15&cat_title=CHEMISTRY |title=THE 2008 WOLF FOUNDATION PRIZE IN CHEMISTRY |trans_title=2008年沃尔夫基金会化学奖 |publisher=Wolf Foundation (沃尔夫基金会) |accessdate=2010年9月29日 |language=e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517203044/http://www.wolffund.org.il/cat.asp?id=15&cat_title=CHEMISTRY |archivedate=2007年5月17日 }}</ref>
-->
* 2009年:欧文·朗缪尔化学物理学奖(Irving Langmuir Prize in Chemical Physics)<ref name="APS-W. E. Moerner"/>
*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ref name="Nobel_Chem_2014_En"/><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1"/><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2"/><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3"/>==
*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的 [[艾力克·貝齊格]](Robert Eric Betzig)、[[史丹福大學]]的 [[威廉·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和 [[德國]][[馬克斯普郎克研究所]]的 [[斯特凡·赫尔]](Stefan W. Hell)共同獲得。
** 他們的主要貢獻在於[[超解析度螢光顯微術]]的開發。3位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運用不同的原理分別發展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術]],解決了一百多年來困擾科學家在使用光學顯微鏡時,因光學繞射極限而無法清楚看到[[奈米]]尺度影像的問題。
** 利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術]],[[科學家]]已可清楚觀察到單一[[蛋白質]][[分子]]在活[[細胞]]中的行為,並為治療[[神經]][[退化疾病]] 如 [[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氏症]]、[[杭亭頓氏症]]等疾病帶來一線曙光。
== '''視頻''' ==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