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万国鼎

增加 63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研究领域 = 中国农史学科
}}
'''万国鼎''' (1897年12月26日-1963年11月15日),字孟周 ,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人物履历==
万国鼎 (1897年—1963年),字孟周,1897年12月26日, 在江苏省武进县小新桥乡出生。父亲营农经商,母亲料理家事。母舅 [[ 奚九如 ]] ,前清秀才,进过江南水师学堂,清末在乡间倡办学校,民国初年就提倡机器灌溉,创办常州厚生机器制造厂(现为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抽水机等。万国鼎在少年、青年时代,在读书学习和思想方面受到其母舅的影响很大,1915年6月,他在江苏省常州中学毕业后,原先欲报考上海南洋公学电机科,希望做实业家、发明家,后决定投考金陵大学农林科,希望能在学问中有所作为,做一名学者。
1916—1920年,万国鼎先生就读于金陵大学,不仅认真钻研现代农业科学,也注重文史课程,学习成绩优良,在校期间就发表文章数篇。曾任金陵大学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编辑、学生自治会主席、五四运动议事部副主席、南京学生会金大学生代表等 1920 。1920 年,万国鼎先生留校担任助教,协助钱天鹤教授进行蚕桑教学研究推广工作,1921年经钱教授推荐到上海的美国丝商设立的生丝检验所(当时称万国检验所)担任技师 。1922  1922 年6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负责编辑和校订有关农业的图书。1924年1月,回到金陵大学任农业图书研究部(1932年9月改组为农业经济系农业历史组)主任。在这十余年中,万国鼎先生致力于古农书的收集、整理、研究,同时对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作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如在金陵大学开设“中国农业史”课程,着手编写中国农业史专著等。1932年11月,万国鼎先生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该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专职专员,在以后的五年间主要从事田赋调查等事务。1932—1948年,他还担任南京(战时迁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地政专修科、地政系教授。1947年8月中央政治学校改为国立政治大学,万国鼎先生任地政系教授及系主任,解放前夕,他和一些反对学校南迁广州的师生一起,坚持上课,一直到1949年6月学校解散。其间还担任中国地政学会理事、《地政月刊》总编辑、中国地政研究所导师兼研究主任等职务,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万国鼎先生重新投身农业历史研究创造了条件。1951年3月,他到北京华北人民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4月,调回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任教授兼农业历史组主任,负责中国农业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1955年7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先生为主任。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列入该院建制,成为国家专门的农业历史研究机构。经过几年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在万国鼎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一大批农史研究资料,加上20、30年代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积累的资料,为农史研究的全面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人员们整理、研究古农书、农业史,获得了一批开创性的学术成果。万国鼎先生除担当研究工作之外,还担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南京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南京市委员等社会职务。
 
正在各项工作蓬勃开展之际,万国鼎先生不幸于1963年11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66岁。
万国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自1920年代就开始涉足农史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他和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农业经济系农业历史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同仁的努力下,经过40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宝贵的农史资料收藏,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他对中国农业古籍、农业历史的研究,成果卓著,尤其是他主持编写的《中国农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业科技史的著作,堪称农史研究的里程碑 ,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渊源、历史特点及发展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ref>{{cite book|title=中国科技史料|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pUvAQAAIAAJ|year=1990|publisher=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f>
万国鼎先生年轻时就对自己要求:“有为者高瞻远瞩,随时随地,择善坚持,而不较一日之短长。不怕当前困难,不计一时得失,常作五年十年的打算。”万国鼎先生为农史事业奋斗的一生,来自年轻时立志写作一部《中国农业史》,他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学习研究,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晚年不仅完成了心愿,而且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带动了农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农业历史学科的基础。
 
万国鼎先生解放前一度从事地政调查、研究与教学,其间有很好的仕进机会,但他那时就给自己写下了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将精力多用在了学术研究之中,尤其在解放后,又重新投身农史研究,辛勤耕耘,最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农业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献身农史==
万国鼎,江苏省武进人。1897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亲营农经商,母亲操劳家务教育子女,万国鼎在母舅(前清秀才)的熏陶下,自幼就勤学好问。幼年时期,先后在武进北乡小新桥私塾和小学读书,1910年7月小学毕业,同年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15年6月中学毕业,同年考人上海大同学院,后因战乱辍学。由于他生在乡村,从小就喜爱农业,1916年9月重新考入金陵大学农科。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农科专业课以外,还选修了一些文史课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校时期,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过金大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编辑,学生自治会主席,“五四”运动议事部副主席,南京学生会大学生代表。留校任教1920年金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协助 [[ 钱天鹤 ]] 教授进行蚕桑试验、推广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翌年,经钱天鹤介绍到上海美国丝商设立的生丝检验所(当时称万国检验所)任技师,后因兴趣不合而辞职。1922年6月,被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招聘为编辑,负责编辑和校订有关农业图书。1924年1月,回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兼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1932年9月改组为农经系农业历史研究组仍任主任。从此,他和农史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11月,就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原称国防设计委员会)专职专员,并在金大兼任教授、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后因资源委员会工作侧重于重工业,1936年春万国鼎也由专职专员改为兼职专员,主要从事农业古籍资料整理和农业历史研究及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了他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机会。1951年3月,他到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农教处工作,负责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调整和规划。1952年8月,调到农林厅计划室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4月,在金善宝教授的关怀下,调回南京农学院(1984年后为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任教授兼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负责中国农业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1955年7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由万国鼎任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成立后,农业遗产室成为该院建制,与南京农学院实行双重领导,并扩大编制,增拨经费,建设研究大楼。万国鼎在这段时间雄心勃勃,率领全室同志广泛搜集全国各地农史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农史研究创造条件<ref name="金薔薇2006">{{cite book|author=金薔薇|title=不要約束我|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OSgxAwAAQBAJ&pg=PT38|date=8 December 2006|publisher=Hyweb Technology Co. Ltd.|pages=38–|id=GGKEY:UT0A89S1WZE}}</ref>。正在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不幸因脑溢血突发,于1963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6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了他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机会。1951年3月,他到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农教处工作,负责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调整和规划。1952年8月,调到农林厅计划室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4月,在金善宝教授的关怀下,调回南京农学院(1984年后为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任教授兼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负责中国农业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1955年7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由万国鼎任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成立后,农业遗产室成为该院建制,与南京农学院实行双重领导,并扩大编制,增拨经费,建设研究大楼。万国鼎在这段时间雄心勃勃,率领全室同志广泛搜集全国各地农史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农史研究创造条件。正在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不幸因脑溢血突发,于1963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66岁。
==主要贡献==
我国丰富的农业遗产,见于文字记载的除历代农书外,还散见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类书、方志、笔记、小说以及上古的甲骨文、金文、图像、遗存及考古发现文物、农谚和民间传说等。但历来都缺少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万国鼎十分重视农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他几十年来为搜集资料,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早在20年代供职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时,就开始搜集整理农业图书资料,并计划辑录成集,合编为《先农集成》,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他利用了金大农业图书研究部丰富的农业图书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农业古籍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了37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并分类辑成《中国农史资料》456册。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后,万国鼎继续将精力倾注于农史资料的搜集 。1956  1956 —1959年间,他组织室内部分同志,从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及部分省市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私人藏书家的4000多部笔记杂考等古书中,收集了154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为《中国农史资料续编》157册 <ref>{{cite book|title=中国农史|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xFhMAQAAIAAJ|year=2008|publisher=农业出版社}}</ref> ,连同前在金陵大学辑成的456册,共计613册,计4000多万字,这部分资料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药用植物、竹、木和其他各种植物,以及畜牧、兽医和各种野生动物,还有农副业、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漕运、农产品运销、农政、农村组织、人民生活、人口与土地、垦荒、农田水利等。这些资料充分反映了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历代著名农学家的营农思想;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等。这些宝贵的农业历史遗产,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编辑书籍==
1959年后又组织更大的力量,奔赴全国各地,从全国800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摘抄了36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辑成3大类680册。一类为《方志综合资料》共120册,内容有全国府州、县的农业生产和生产技术情况,人口、土地制度、各种农作物产量(包括亩产和总产)和贡赋等。二类为《地方志分类资料》共120册,分为15种:(1)土壤肥料及土地利用。(2)农事杂论。(3)作物栽培、气候时令、农谚方言。(4)自然灾害、蝗虫和其他害虫。(5)田赋、租佃制、荒政及垦荒。(6)人民生活、贸易。(7)作物。(8)蔬菜。(9)果树。(10)花卉。(11)各类树木。(12)竹类和药用植物。(13)家畜、家禽品种及饲养管理方法。(14)蚕桑。(15)水产、渔业。三类为《地方志物产》449册,该类资料数量最多,内容丰富,涉及到全国各地的物产。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农史研究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万国鼎开展农史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他率领全室同志,克服建室初期研究人员少,资料不足,设备条件差等种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在极短时间内,搜集整理了50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稻、麦、粮食作物、棉、麻、豆类、油料作物、柑桔等8个专辑。这些专辑的出版,为农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农史工作者检索资料提供了方便,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另外,还先后创办了《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和《农史研究集刊》,这是中国农史学科最早的学术刊物,对当时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农史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农业遗产研究室归属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后,万国鼎与 [[ 陈恒力 ]] 共同主持了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农学史《中国农学史》的研究和编撰工作。《中国农学史》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农业科学的起源、农业生产的变革、古代的耕作原理、水利工程技术、土壤分类、作物栽培原理,以及丰产经验等中国农业史上的重大问题,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该书问世以来,得到国内外农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农史学科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87年,该书获得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万国鼎在任研究室主任期间,积极组织、推动并亲自参加对古农书的整理和校释工作。全室先后辑释、校释、校刊、校注了10多种古农书,有《汜胜之书辑释》、《齐民要术校释》、《四民月令辑释》、《四时纂要校释》、《农政全书校刊》、《补农书校释》、《农桑经校注》、《陈旉农书校注》等,为我国古农书的整理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我国农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9,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