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下九塞

增加 7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荆阮'''
现河北 [[ 紫荆关 ]]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方城'''
现河南楚长城。 [[ 楚长城 ]] 史称万城,又称 [[ 方城 ]] 。长期以来,楚长城只存在于文献中。结合文献和前期掌握情况,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 [[ 平顶山 ]] [[ 南阳 ]] [[ 驻马店 ]] [[ 阳4 阳]]4 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楚长城,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使楚长城分布线路及区域再次清晰地展现出来。
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南召县、叶县,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500多公里,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
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 [[ 《左传》 ]] 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出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家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载。如《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晋国的处父楚攻打以救江,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晋国的荀偃栾帅师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于防御严实,没敢攻打,结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别的地方就回去了。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上的功用,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崤'''
[[ 崤关 ]] (函谷关)。肴,又称崤山,古代地名,在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公元前627年(春秋时代)晋国军队曾经在在此地与秦穆公派去东征的秦军大战,秦国全军覆没,晋军坑杀秦国军队。此战至使秦国失去了向东发展的信心,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井'''
河北井陉。 [[ 井陉关 ]] ,要隘名。即井陉口,又称土门关,古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是太行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秦汉时为军事要地。公元前229年秦王翦伐赵、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的“背水战”、公元396年拓跋魏伐后燕,均据此隘。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令疵'''
现河北喜峰口。迁安古称孤竹、令支(令疵),滦河峡谷战国时称令疵塞。汉魏时称卢龙塞。
卢龙之险,峻阪萦折,故有九峥之名。 [[ 《三国魏志武帝纪》 ]] 建安十一年征乌桓,出卢龙塞。 [[ 《晋书载记》 ]] 永和十年,慕容儶治卢龙道,焚刊水石,今通方轨,刻石岭上,以纪事功。 [[ 《寰宇记》 ]] 卢龙道,亦谓之卢龙塞。 [[ 《唐书地理志》 ]] 怀戎县东南九十里有居庸塞,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实天下之险。 [[ 《方舆纪要》 ]] 后人亦谓之长堑,后魏孝昌初杜洛周反于上谷,幽州剌史常景讨之,自卢龙塞至军都关,皆置兵守险,高齐天保四年,自将伐契丹,至平安,从西赵趣长堑。隋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击高保宁于营州。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出卢胧塞,攻破景州。 [[ 《承德府志》 ]] 府治东南二百五十里有乌龙山,塞之得名,盖由此。 [[ 《清高宗滦水考》 ]] 卢龙塞,即今之渊家口也。
'''句注'''
山西雁门关。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 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 [[ 靖边寺 ]] ”,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 猿臂将军 ]] ”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
元朝末年,朱元璋北伐的大军破居庸关而入,直取元大都。到了明末,李自成率兵先打下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再入居庸,攻破北京城。 [1]
<ref>[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它凭什么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小嵘观世界 2月3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3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