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细菌转化

增加 2,88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细菌转化 </big> ''' |- | File:T0181f0f1cc6be69ed…”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细菌转化 </big> '''

|-

|

[[File:T0181f0f1cc6be69edf.pn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81f0f1cc6be69edf.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817988&sid=1922793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含有特定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这种[[现象]]称为细菌转化。自然界的转化现象,一般发生在同一[[物种]]或近缘物种中。

细菌转化方法已被引入其他[[生物]],例如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可将外源DNA注入到不具摄取DNA能力的生物中,使其获得某些新的特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细菌转化

外文名称;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自然界;
的转化现象

特定基因;
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

例如;
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
=='''简介'''==
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含有[[特定]]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这种现象称为细菌转化。

例如,把[[肺炎]]双球菌RⅡ型无毒株和加热至60℃被杀死的SⅢ型有毒株,混合注射至小鼠体内,结果在小鼠体内出现了生活的SⅢ型有毒株,使小鼠患病死亡。并且这种具荚膜的有毒株能世代相传保持其特性。细菌转化现象最初由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斯(F.Griffith)于1928年发现,直至1944年美国科学家埃弗里(O.T.Avery)等人才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从而为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转化实验中,加热至60℃可杀死 SⅢ型菌,但菌内DNA未被破坏,其DNA中控制某些遗传特性(如形成荚膜等)的基因片段通过转化进入RⅡ型菌,从而使RⅡ型菌获得了形成荚膜等的特性。

后来发现转化实验在动物体外也能获得成功。已发现在许多[[细菌]]中均能发生转化现象。

转化成功率与某些因子密切相关,例如受体菌处于感受态阶段可产生感受态因子,是接受外来DNA片段的最佳时期,而钙离子、环腺苷酸(cAMP)等物质亦可大大提高转化率。

自然界的转化现象,一般发生在同一物种或近缘物种中。[[细菌]]转化方法已被引入其他生物,例如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可将外源DNA注入到不具摄取DNA能力的生物中,使其获得某些新的特性。<ref>[http://www.1010jiajiao.com/gzsw/shiti_id_b77d1d2d9bb2e1ca27c90aa3a3c275f1  细菌转化],青夏教育 ,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