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曲霉素

移除 4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AF概况编 辑 语音==
简介
1960年首次于英国伦敦郊区“火鸡X病”(当时不清楚病因,故以此命名)的发生导致了AF(黄曲霉毒素)的发现。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一类霉菌毒素。 [3]
从化学结构上看,黄曲霉毒素是高度取代的香豆素。其中 AFB1类为甲氧基、二呋喃环、香豆素、环戊烯酮的结合物。AFG1类结构为甲氧基、二呋喃环、香豆素和环内酯。自然环境下,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只检测出AFB1、AFB2、AFG1、AFG2、AFM1和 AFM2,其中以 AFB1存在量最大也毒性最高,AFM1是AFB1的代谢产物,毒性仅次于 AFB1。 [2]
黄曲霉毒素的各种代谢产物的毒性强弱顺序是:AFB1> AFM1> AFG1>AFB2> AFM2> AFG2。从毒性顺序可以看出,结构中双呋喃环末端具有双键结构的毒性大,不具双键结构的毒性相对较小。 [2]
==AF产生条件与分布 编辑 语音==
AF的产生
AF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菌株产毒能力差异很大,除基质以外,温度、湿度、空气均是AFT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必要条件。研究者发现AF和寄生曲霉的最佳生长条件为33~38℃,pH为5.0和Aw(水分活性)为0.99。温度在24~2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故南方及温湿地区在春夏两季易发生AF中毒,有的作物甚至在收获前或收获期就可能被AF污染。 [3]
AF的分布
AF常常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AF。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AF的检出率比较高。在中国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3]
==AF的毒性及危害 编辑 语音==
AF的致突变性
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突变性,能使人成纤维细胞发生程序外DNA合成,动物实验可见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断裂,某些染色体4q、13q、14p发生缺失。AFB1是一种能导致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致突变化合物,但 AFB1本身不能引起突变,而必须在机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称为间接致突变物。AFB1由肝微粒体酶活化为亲电子物,即AFB1-2,3-环氧化物,该环氧化物的第2个碳与DNA的鸟嘌呤酮基结合形成 AFB1-DNA加合物,此外,AFB1的代谢产物AFM1和AFP1也能转化成亲电子物而与DNA结合,AFB1-DNA加合物经去嘌呤反应形成AFB1-N7-鸟嘌呤,使DNA分子产生无嘌呤位置的缺口,因而造成DNA的损伤。 [2]
调节AF体内代谢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作用于药物代谢酶系统,进而影响黄曲霉毒素的代谢活化及解毒,例如黄岑、丹参、姜黄素、黄酮、多酚等。吡噻硫酮抗黄曲霉毒素的机制是不但减少AFB1-8,9-环氧化合物,而且提高GST的活性,促进谷胱甘肽与AFB1-8,9-环氧化合物结合,增加AFB1-硫醇尿酸加合物经尿液排出。 [6]
==AF检测方法 编辑 语音==
AF的检测方法从最初以薄层层析法为主,发展到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多种方法普遍应用,其进展与新的化学检测手段和新仪器的出现密不可分。这些新方法、新手段的快速应用,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适应了不同的检测目的和要求。 [3]
薄层层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操作简便,使用较为安全,但由于酶本身的不稳定性,用此方法检验AF有可能带来假阳、阴性结果,而且研制出的AF快速测试盒多以测定最具毒性的种属为主,食品和饲料工业上利用它来界定食品或饲料中AF的超标问题。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测精度还有待于提高。 [3]
溴化荧光分光光度法的最大优点是检测时不使用AF对照品,同时快速、灵敏,适合大批量样品普查,仪器价格也较低,张雪辉等比较了用SFB法和溴衍生HPLC检测中药中AF的结果,发现SFB法在测定中药时可能出现许多假阳性结果。 [3]
==AF的去除措施 编辑 语音==
碾磨搓洗
黄曲霉素在食品中分布极不均匀,在花生样品中以霉变、破损、长芽、皱皮及变色花生粒最为集中,只要将其拣除,毒素含量将大大降低,甚至低到无毒。碾磨加工可将大部分集中于米糠层和谷皮、胚层的黄曲霉素去除一大部分;搓洗可去除粮食表面的大量毒素。 [3]
酶解法
酶的降解去毒主要利用酶的专一性,高效地催化、降解AF为无毒化合物或小分子无毒物质的方法。酶降解去除黄曲霉素效果好,实用性强,适合于各种形式受到污染的食品,必将成为今后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3]
== 黄曲霉菌生长条件 编辑 语音==
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最基本条件是产毒真菌的存在。经过大量实验证明,能产生AF的真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而黄曲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区的比较常见的腐生菌,适宜的条件是它产生毒素的温床。影响曲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有很多,与食品关系密切的主要有水分、温度、食品基质、通风条件等。 [2]
水分
食品基质
与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一样,菌株腐生的基质也很重要。不同的食品基质霉菌的生长情况不同,一般来说,营养丰富的食品,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就大,天然基质比人工培养基质的产毒效果好。 [2]
== 生物防治剂 编辑 语音==
许多细菌和真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橙黄杆菌、酵母等均有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能力。 [7]
乳酸菌
药用植物中含有许多有效抑菌成分,大量研究表明,将药用植物与农作物实行间作栽培可以有效地抑制黄曲霉的生长,降低作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几率。 [7]
有学者从药用植物三齿拉瑞阿(Larrea tridentata)中分离到抗菌物质木酚素,能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此外,黄花(Sida acuta)、翅果铁刀木(Senna Alata)、肉桂(Cinnamomum cassia)、柠檬、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及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药用植物对黄曲霉孢子的萌发及菌丝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上述几种药用植物除了石香薷外大多都是木本植物,虽说在临床治疗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对田间作物的生物防治则很难推广。
==参考文献==
12,4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