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陆瘦燕

增加 12,20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陆瘦燕| 圖像 = [[File:陆瘦燕.jpg|缩略图|居中|[https://gss1.bdstatic.com/9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sign=f977710de924b899de3c7e3e56071d59/08f790529822720eddbcb9f77bcb0a46f21fab49.jpg 原图链接]]]}} [[ 陆瘦燕 (1909—1969 ]](1909~1969年),[[江苏]]昆山县人。出生于[[上海]]市嘉定西门外严庙乡一个针灸医师家庭。其父李培卿,育有6子2女,陆氏排行最小,因出嗣陆门,故改姓为陆,迁居昆山(有书记载陆氏出嗣舅家,纯属误传 。陆氏幼年精读《[[ 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类经]]》、《[[针灸大成]]》等书。并勤练书法,字体苍劲有力,自成一格。 陆瘦燕先生是我国现代著 针灸学家和教育家。他少年时随父习 ,得其真传,18岁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针刺沉疴,屡见奇效,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他开创了针灸实验之先河,还开办了“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在国内外针灸界颇具影响。“[[陆氏针灸疗法]]”已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与会人士充分展现了陆瘦燕先生在针灸学临床、科研、教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当下针灸学发展的启迪。<ref name="网易新闻">{{cite web |url=http://news.163.com/09/1122/08/5ONAFK6B000120GR.html |title=http://news.163.com/09/1122/08/5ONAFK6B000120GR.html| accessdate=2009-11-22}}</ref> =任职=1927年后,陆氏先后在昆山及上海开业,数年后,诊务日隆 求诊者络绎不绝。建国后,历任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 、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1959年,中央卫生部委派他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到苏联讲学、会诊,回国后,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 陆氏建国前,曾在沪报上刊载《[[燕庐医话]]》,宣传针灸知识;并撰写了《[[ 针灸 正宗]]》第一集“中风预防法”、“金针实验录”和第二集“[[金针心传]]”、“穴位释义”。又于1948年和夫人[[朱汝功]]医师共同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 并改进针具,创制了“瘦燕式”毫针,制造与人体等大的针灸经络穴位模型,亲自编写了讲义。函授学员遍及国内外,并在东南亚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分社。为针灸医学的开拓和传播作出了贡献。=创作=建国后,与原上海教学模型厂协作,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与第一套脉象模型,分别获1964年国家工业产品二等奖、三等奖。他又主持编写了《[[针灸学丛书]]》,先后出版了“丛书”中的《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分册,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翻印发行。“丛书”其他文稿如《针灸穴名解》、《针灸歌赋选释》等,未及出版,在十年动乱中被焚毁。发表的论文有“从针灸的辨证论治程序谈到处方配穴原则”、“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经气的探讨”、“有关十二经脉病候中‘是动所生病’的探讨”、“切诊在针灸临床的应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临床初步观察”等。=主要业绩=陆瘦燕在40余年的针灸生涯中,全力研究经络学说,用以指导临床,并诠释针灸学的各项理论。注重全面切诊,整体辨证;重视爪切,善施行气、补泻手法;处方配穴灵活适当。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精研针刺手法,热补凉泻有得===陆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他在临床上应用双手爪切进针,病者往往毫无痛感,然后以全身之力运于右手持针腕部,继而运之大拇指、食指、中指进行施术,其手法特色成为他的一个诊疗特点。陆氏将手法的作用,区分为候(催)气、行气及补泻三类。指出所谓“候气”或“催气”,乃是促使针不得气的方法。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所谓“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之刺法。 陆氏将这二种复式手法,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讨论,认为其出处就现存资料而论,以明代徐凤 《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为最早,并将这两种手法的具体操 方法作了考究。 陆氏以自已的体会,提出手法成败的主要关键在于:①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分明,提插均匀。②刺激须适度。③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④须嘱病者留意针感,以免忽略轻微的感应,但不要暗示。⑤如果3度施术目的未达到时,结合10~15分钟的留针,往往可以提高疗效。据陆氏的经验,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凉感则多产生于沉重感的深化。至于凉热感应出现的部位,可因人而异,有的先在施术部位开始,逐步扩散,有的则先出现在对侧。===权衡缓急,处方配穴有常有变===陆氏认为,针灸处方配穴,也和内科处方用药一样,有其一定的组成规律,决不是病在那里就针哪里,而要整体辨证,识别标本,权衡缓急。一般以局部和邻近病所的腧穴为主穴,以经络循行所到处四肢的腧穴为配穴进行处方。陆氏还常用五输穴子母补泻配穴,治疗脏腑病;八脉八穴、八会穴治疗相关病症;郄穴治疗急性疾病等,都取得满意的疗效。===习用毫针,提倡温针、伏针、伏灸===陆氏习用毫针,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所以比其他针具安全,可用于针治全身各穴。但由于毫针针体细软,容易弯曲,因此,他十分重视针具的制作和保养。当时陆氏使用的均是自己制作的金质毫针,他认为针具的好坏,主要在于针柄烧得是否均匀紧凑,针尖是否圆利得当,在他的倡导下,逐步发展成目前的部定的“松针形”毫针针尖的统一规格。每日诊毕,对使用过的针具他都逐一整修,务使针体挺直,无弯曲,无缺损,针尖没有勾毛。温针首见[[于仲景]]《[[伤寒论]]》,但却被后人视为俗法而不用。陆氏秉承其父的经验,体会到温针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帮助加强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他认为针尾加艾燃烧,藉艾火的温热,通过针体的传导,可以透达肌肤深部。当经气虚损时,用补法配合使用温针,能帮助经气运行,起温阳补益的作用;当经气为外邪所闭阻时,用泻法使邪气宣泄,经络通畅,配合使用温针,可加强血气的运行,达到去壅决滞之目的,故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均可应用。当对高热、局部红肿或抽搐、震颤等不能留针的病例,一般不宜施用。 陆氏认为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治疗方法,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而灸法是取艾火之灼热,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因此使用温针时,艾炷不宜过大过多,一般只须1壮即可。 “伏针”、“伏灸”在前人文献中无从考稽,但陆氏在随父临诊及自己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能使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容易随汗外泄,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喘病,每遇秋冬发病,若能在伏天进行灸治,取大椎、身柱、风门、肺俞、厥阴俞、天突、[[膻中]]等穴,到冬季可减轻发病或不发病,连灸三个伏天,可望痊愈,这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有效方法。 温针、伏针、伏灸由于疗效显著,很受病者的欢迎,在陆氏的大力提倡推广下,为许多针灸医家所采用,成为针灸医学的一大流派。=科研成果=建国后,与原[[上海教学模型厂]]协作,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与第一套脉象模型,分别获1964年国家工业产品二等奖、三等奖。=主要著作=陆氏毕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并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他与夫人朱汝功共同整理,总结了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等方面得系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编写了《针灸学习丛书》,先后出版了“丛书”中的《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分册,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翻印发行,对推动针灸学术得发展起到了积 作用。 另外,陆氏还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其内容涉及经络、腧穴、经气、经脉病候的探讨,针刺手法的分类与临床观察,针灸辨证处方配穴的原则,针灸临床治疗经验等,对针灸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发,有许 独到的见解,卓然成家,被[[香港]]《[[大公报]]》誉为“针灸大王”而驰名海内外。=医学贡献=陆氏16岁中学毕业后,立志随父学医。他天资聪颖,又自幼耳濡目染其父针灸治病救人的奇效,故夙兴夜寐,勤奋攻读,秉承家学,针术精湛。1927年后,陆氏先后在昆山及上海开业,业务日益兴隆,求诊者络绎不绝。 在旧社会,中医受到歧视,针灸更被斥为“不科学”,与江湖术士等量齐观,政府企图取缔中医。陆氏认为必须重视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整理和发扬,提高中医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中医队伍的团结,才能振兴中医事业,为此,他竭尽全力,在上海报刊上开辟《燕庐医话》专栏,宣传针灸知识,弘扬祖国医学理论;并整理针灸医籍,结合临床经验,撰写了《针灸正宗》第一集——“中风预防法”、“金针实验录”和第二集——“金针心传”、“穴道释义”。又于1948年和夫人朱汝功医师共同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亲自编写了讲义,函授学员遍及国内外,并在东南亚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分社。为针灸医学的开拓和传播做出了贡献。=成绩=1952年他抽出部分时间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为名中医服务于国家医疗机构起了先行作用。1953年他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1958年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和[[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1959年,中央卫生部委派他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到[[苏联]]讲学、会诊,回国后,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陆氏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于1969年4月27日被迫害致死。1979年2月,平反昭雪。=学术特点=陆氏习惯用毫针,并将毫针进行改进,创制了“[[瘦燕式]]”毫针。建国后,他还与原上海教学模型厂协作,设计创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与第一套脉象模型,为针灸教学提供现代化的直观、直感教具,分别获1964年国家工业产品二等奖、三等奖。 陆氏改变自古相袭隔衣进针为暴露体表进针,以皮肤和针具消毒等针刺新方法,为现在针灸操作常规奠定了基础。他还开展针灸治疗聋哑研究及首创针刺麻醉等科研工作。1959年,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去苏联讲学、会诊,系统地将针灸学向国外作了介绍 。 =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