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白崇禧

增加 2,37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Minister1白崇禧.jpg |thumb|300px|白崇禧[https://www.instagram.com/p/Bp9rqUuncky/?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 原圖鏈接] ]]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1日]]),字健生,[[廣西]][[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 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遠,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軍情,在國軍中享 有「小諸葛」 、「今諸葛」、「當代張良」、「近代第一龍韜虎略將軍」、「常勝將軍」等美譽,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僅為國共雙方所公認,甚至連侵華日軍也不得不仰慕他的智慧和才華,尊 他為「戰神」 。屬國民黨「[[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ref name="戰神">{{cite web |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2/9/21/n3688364.htm | title= 【史海】千古戰神 北伐抗日名將白崇禧 | language=zh | date=2012-09-21 | publisher=大紀元文化網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1-29}}</ref>
==生平經歷== 李宗仁和 白崇禧 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ndash;桂系的中心 天資聰慧 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 五歲開始就讀於私塾 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关|山海關]]。[[北伐]]成 刻苦用 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战|八年抗戰]]爆發後 而且聰穎異常 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 幾乎過目不忘 合作指揮多場大戰 熟背《三字經》、《千家詩》、《幼學瓊林》、四書、《詩》、《書》、《禮》、《易》、《春秋》、《左傳》等教本 並屢有勝果 自小奠定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
1907年,時年14歲的白崇禧考入桂林陸軍小學;18歲即參加廣西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漢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連長、營長等職。 1923年,白崇禧在梧州組織了四千人的廣西討逆軍,任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隨後與李宗仁的定桂軍合作,打敗了實力雄厚的舊桂系首領[[陸榮廷]]、[[沈鴻英]],廣西全境統一。從此,[[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李白新桂系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叱吒風雲近三十年。 1923年1月,青年白崇禧作為廣西新桂系的全權代表前往廣州謁見孫中山大元帥,代表廣西竭誠請求加入孫中山的革命行列,並申述廣西統一對革命之重要性。孫中山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 [[李宗仁]]和白崇禧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战|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戰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李宗仁獲選[[中華民國]][[副總統]],桂系的實力得到局部肯定。[[國共內戰]]戰局轉趨有利共軍,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繼任代總統。 然而  白崇禧在北伐期間的1927年堅決支持[[蔣中正]]「四.一二」清黨救國,1949年國難之時又拒不投共,以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的決心,捨棄與蔣中正的個人恩怨,從海南島飛赴風雨飄搖的台灣。長期以來,中共控制的媒體對於白崇禧極盡造謠抹黑之能事,對他偉大的歷史抗日功績刻意隻字不提,評價多有嘲諷貶低之意;國民黨方面也因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和他與蔣中正之間的個人恩怨,淡化忽略他的巨大功勛。<ref name="戰神"/>  國共和談失敗 之後 ,桂系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璧江山,本身勢力亦無法維持。李宗仁先赴[[美國]]治病,1960年代回到中國大陸。白崇禧則前往台灣,卻未能擔任要職,抑鬱而終。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