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激昂》林徽因诗歌

增加 7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林徽因
|}
'''《激昂》'''近代 [[ 诗人 ]][[ 林徽因 ]] 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歌原文==
5月,香山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出生于 [[ 浙江 ]][[ 杭州 ]] ,毕业于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 [[ 建筑师 ]] [[ 诗人 ]] [[ 作家 ]] [[ 人民英雄纪念碑 ]] 设计领导小组成员, [[ 梁思成 ]] 妻子。林徽因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国徽主要设计者,主要文学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林徽因逝世。<ref>[https://www.sogou.com/sie?query=林徽因&hdq=AQxRG-4561&duppid=1&cid=&s_from=result_up&sut=3745&sst0=1607053189869&lkt=0%2C0%2C0&sugsuv=00AF2B2A8C4BB12D5FB731F5A15F9708&sugtime=1607053189869&page=2&ie=utf8&w=01029901&dr=1],林徽因简介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如何! 趣历史,2013-05-11 </ref>[[File:-org-ab75aba8-033d-444b-8b0a-80b1d1849073.jpg|缩略图|居右|[http://huiz.eastday.com/files/0011/-org-ab75aba8-033d-444b-8b0a-80b1d1849073.jpg 原圖鏈接][http://sh.eastday.com/m/20171231/u1ai11112112.html 林徽因]]]
==文学创作==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 [[ 散文 ]] [[ 小说 ]] [[ 戏剧 ]] 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ref>[http://www.oh100.com/sanwen/1434768.html],林徽因的经典散文, 百分网 ,2018-06-16 </ref>
==人物贡献==
=== 建筑===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 [[ 张学良 ]] 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 保护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 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 格局===
八宝山革命公墓创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来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众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晗受命建设革命公墓。在吴晗的领导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率人勘察,最终选址在八宝山的护国寺兴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犹如在和历史对话,感叹沧海桑田,体会人间正道。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 文学===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ref>[https://www.sohu.com/a/400420114_120677183],浅析林徽因的文学创作是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和继承的 , 搜狐网 ,2020-06-08 </ref>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