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书省

增加 2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书省'''
[[File:T01a38e8d09480b36ef.pn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4%B8%AD%E4%B9%A6%E7%9C%81&src=tab_baike&correct=%E4%B8%AD%E4%B9%A6%E7%9C%81&ancestor=list&cmsid=056eb361392406e5fde13090eea256f9&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25a992eb59044a42a8e61f4d9ac6f102&currsn=0&ps=57&pc=57 原图链接]]]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元朝时中书省设中书令为最高长官,其下设中书丞相,总掌全国之政。 [[ 明朝 ]] 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洪武十三年废除。
国家执政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 [[ 汉武帝 ]] 之前是权力相对独立的丞相府,汉武设置中书机构和内朝官以强化皇权、消弱丞相府的行政大权;西晋设立中书省使得丞相权力更依附于皇权,但实权关系高于名义关系,后来中书省变得相对独立了。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明朝中书省,只留置中书舍人,权责地位已与先朝大异  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天下政务,又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即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中书省为中央政府,行中书省为省级政府
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天下政务,又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即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中书省为中央政府,行中书省为省级政府。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无中书之名。但其春官府有内史中大夫、下大夫等职,即相当于中书令、侍郎的职务。隋代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炀帝末又曾改名内书省。唐初亦名内史省,武德三年(620)始复名中书省。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西台,咸亨(670~674)初复旧;武后光宅元年(684)改名凤阁,中宗神龙(705~707)初复旧;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名紫微省,五年,复旧。自魏晋以后,中书省是与尚书省、门下省鼎立的三省之一。
[[ 宋代 ]] 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 元代 ]] 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并规定此后朝廷不得再立丞相,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此后即无中书省这一机构。
72,9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