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國文化大學

增加 112 位元組, 3 年前
沿革
</div>
''' === 源流'''<br>===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梁啟超]]先生於1921年擬在[[天津]]辦一大學,定名為「中國文化學院」,並約地理學者[[張其昀]]往任助教。此校後因經費無著而未辦成,但張其昀將此知遇之恩銘記於心,希望能完成梁啟超之遺志,因而在學校草創時命名為「中國文化學院」。</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於1962年籌備之初,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張其昀決定先辦[[研究所]],校名曰「中國文化研究所」,下分十二個學門:[[三民主義]]、實業計劃(甲)工學、(乙)農業、哲學(含教育)、文學、史學、政治、經濟、法律、地學、家政及藝術。次年五月,大學部哲學、[[中國文學]]、東方語文(內分俄文、日文、韓文三組)、英文、法文、德文、史學、地學、新聞、美術、音樂、戲劇、體育、家政、建築及[[都市設計]]等十五個學系成立;九月,夜間部行政管理、社會工作、大眾傳播與商學等四學系成立並招生,乃易名為「中國文化學院」,1980年改制大學。
</p>
''' </div> === 校名'''===<br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增設大學部後創辦人張其昀原訂名「遠東大學」,後因時任總統[[蔣中正]]認為「遠東」為歐美之地理觀點,建議改以「中國文化」為校名。</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中國文化大學對內稱呼「華岡」(英語:Hwa Kang)。在[[陽明山]]山仔後校區原為一片橘子園,自[[四川]]籍譚淳風先生處購得建校基地後,其時仍未有名稱。迨至校舍落成,創辦人張其昀取「美哉中華,鳳鳴高岡」之意,擷「華岡」以為地名。在今日校園中的大賢館頂樓(集[[吳稚暉]]字)、曉園碑刻與大義館西面入口([[于右任]]書)均可見此字樣。學生社團也多冠以華岡二字,以表示屬於中國文化大學的社團,而在中國文化大學就學或服務的都可稱為華岡人。若有作「華崗」者,為誤用。
</p>
''' </div> === 華岡與山仔後'''===<br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據《[[臺灣府志]]》記載「[[草山]]以多生茅草,故名。」包括今日陽明、菁山二裡,而陽明裡舊稱草山莊、山豬湖、山仔後。山仔後地區存有多數[[美軍眷舍]],今日則轉為主題景觀餐廳、別墅、學生分租宿舍或公務館舍使用,由於棟距、街廓、建築法式深具美式風格,因而成為進入華岡前的整體視覺意象,亦為臺灣現存最完整的美式建築聚落。然近年因土地產權關係衍生拆除美軍眷區、興建新式高樓層住宅聲浪,引發居民、學者、師生以「山仔後疊疊樂」為名,主張維持現有景觀、活化建築使用與保存歷史記憶為號召。
</p>
</div>
==學校象徵==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