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8
次編輯
變更
张佩纶
,'''張佩綸'''({{bd|1848年|11月24日|1903年|2月4日|catIdx=Z張}}),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七家坨人(今[[河北]][[唐山]][[丰润]]),[[晚清]]名臣。
== 生平 ==
父親[[張印塘]],曾任[[安徽]][[按察使]],但於張佩綸幼時逝世,令張佩綸兒時家景清寒。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進士]],授[[翰林院]]侍讲,早年在京城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之洞]]、[[陳寶琛]]、[[寶廷]]等同為「[[清流党|清流]]」,以[[彈劾]]大臣而聞名,例如[[李鴻章]]及對[[俄國]]談判示弱的[[崇厚]]等。
[[1884年]][[福州]][[馬尾]]對[[法國]]之戰前夕,張佩綸自[[左都御史]]被外放至[[福建軍務會辦]],然張不理會[[詹天佑]]等人的警告,對以商船示人而停泊在馬尾港達一月的法國[[戰艦]]掉以輕心,致令[[馬尾海戰]]中[[福建水師]]甫開戰即全軍覆沒,張佩綸亦因兵敗後逃跑而被革職,充軍东北。因張佩綸早年奏章中好談軍事而領兵時棄陣潛逃,故被時人譏為[[马谡]]。
1888年,張佩綸充軍回京後卻得早年政敵[[李鴻章]]欣賞其才華而招為[[婿]],将长女[[李菊藕]](1866年-1912年)嫁给他作[[填房]]。然因[[李鴻章]]為避私嫌而不願保舉張氏,李鴻章逝後張佩綸更覺起復無望,55歲时以布衣之身憂鬱離世。
== 家庭 ==
張佩綸結過三次婚,有三子一女。元配朱芷薌(?-1879年)生有二子:長子張志滄(早夭),二子[[張志潛]]。繼室邊粹玉(?-1886年),在張佩綸被流放期間病歿,無子女。與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 张廷重 -->(1896——1953)即近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父亲,女儿[[张茂渊]](1898-1991)。
張佩綸和李菊藕曾合作編輯張佩綸在被流放時所著寫的幾部書,包括《[[管子注]]》二十四卷與《[[莊子古義]]》十卷和《[[澗于集]]》與《[[澗于日記]]》。夫婦二人更合寫了一本[[食譜]]與一部[[武俠小說]]。
==參考資料==
*
==外部鏈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he.xinhuanet.com/zfwq/2008-12/26/content_15409150.htm 豐才嗇遇的張佩綸]
== 生平 ==
父親[[張印塘]],曾任[[安徽]][[按察使]],但於張佩綸幼時逝世,令張佩綸兒時家景清寒。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進士]],授[[翰林院]]侍讲,早年在京城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之洞]]、[[陳寶琛]]、[[寶廷]]等同為「[[清流党|清流]]」,以[[彈劾]]大臣而聞名,例如[[李鴻章]]及對[[俄國]]談判示弱的[[崇厚]]等。
[[1884年]][[福州]][[馬尾]]對[[法國]]之戰前夕,張佩綸自[[左都御史]]被外放至[[福建軍務會辦]],然張不理會[[詹天佑]]等人的警告,對以商船示人而停泊在馬尾港達一月的法國[[戰艦]]掉以輕心,致令[[馬尾海戰]]中[[福建水師]]甫開戰即全軍覆沒,張佩綸亦因兵敗後逃跑而被革職,充軍东北。因張佩綸早年奏章中好談軍事而領兵時棄陣潛逃,故被時人譏為[[马谡]]。
1888年,張佩綸充軍回京後卻得早年政敵[[李鴻章]]欣賞其才華而招為[[婿]],将长女[[李菊藕]](1866年-1912年)嫁给他作[[填房]]。然因[[李鴻章]]為避私嫌而不願保舉張氏,李鴻章逝後張佩綸更覺起復無望,55歲时以布衣之身憂鬱離世。
== 家庭 ==
張佩綸結過三次婚,有三子一女。元配朱芷薌(?-1879年)生有二子:長子張志滄(早夭),二子[[張志潛]]。繼室邊粹玉(?-1886年),在張佩綸被流放期間病歿,無子女。與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 张廷重 -->(1896——1953)即近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父亲,女儿[[张茂渊]](1898-1991)。
張佩綸和李菊藕曾合作編輯張佩綸在被流放時所著寫的幾部書,包括《[[管子注]]》二十四卷與《[[莊子古義]]》十卷和《[[澗于集]]》與《[[澗于日記]]》。夫婦二人更合寫了一本[[食譜]]與一部[[武俠小說]]。
==參考資料==
*
==外部鏈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he.xinhuanet.com/zfwq/2008-12/26/content_15409150.htm 豐才嗇遇的張佩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