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饒寧新

增加 6,572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內容
     饒寧新<ref>{{Cite web|url=http://www.gzlib.gov.cn/gzlp/152042.jhtm|title=[曲艺家篇] 饶宁新:岭南不分潮粤客 会当同品汉筝弦|date=2018-12-30|website=廣州數字圖書館|accessdate=2019-01-07}}</ref>,中國南派古箏大師,1941年出生於廣東大埔,父親是廣東漢樂名家饒從舉。 他是古箏演奏家、教育家,星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廣東卷》編委、廣東中華廣東音樂基金理事等。他演奏的漢樂、粵樂、潮樂箏曲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音樂評論家稱他的演奏“如詩如畫、如泣如訴、感人肺腑”。饒寧新數十年來致力古箏音樂演奏、教學、整編和推廣。他的名字被载入《国乐精粹》名人画册<ref>{{Cite web|url= https://www.guzheng.cn/zhengren/show/115.html|title=饶宁新|website=中國古箏網|accessdate=2019-01-08}}</ref>。2013年獲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授予中國古箏藝術「傑出成就獎」<ref>{{Cite Web|url=https://www.news.gov.hk/tc/city_life/html/2016/01/20160127_105704.shtml|title=饒寧新3月演奏古箏|date=2016-01-27|website=香港政府聞網|accessdate=2019-01-08}}</ref> ==早期簡歷== ‘’’出身漢樂之鄉音樂世家’’’  饒寧新自幼受父親饒從舉啟蒙,學習揚琴、古箏、二胡等多種樂器,在音樂世家裡孕育,除父親外,祖父饒佩玖、堂叔、姐姐、姐夫都是既會唱戲又會編劇,還懂樂器,所以童年的時候他就有很多機會參與各種民間演出。  饒寧新說:「廣東大埔是客家地區,文化比較高、音樂戲劇相當發達的一個縣,同時也是漢樂之鄉,廣東的漢樂源于中原地帶的“中州古曲”,從中原傳至梅州落戶大埔的歷史相當長,漢樂的神韻沒有變,給了他豐富的音樂文化營養。」 1956年,赴京演出,受到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7年,饒寧新來廣州讀初中,在廣州南武中學一邊學習,一邊練習各種樂器。1960年,考進廣州音樂專科學校附中,師從蘇文賢老師,主要學習潮州箏。1961年,升入廣州音專,開始跟從著名客家箏大師羅九香先生學習客家箏,又獲得曹正、趙玉齋、黎天一大師的指導。  ‘’’教學演出各有精彩’’’  大學畢業後,饒寧新被分配到四川音樂學院任教,長達八年之久。1973年初,廣東省音樂曲藝團招募人才,被廣州市文化局相關領導把在四川的饒寧新,立馬新從四川調回廣州。 回到廣州之後,演出非常頻繁,最多一年演100多場,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還經常受到電臺電視臺的邀請。 1979年,饒寧新回到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現在的星海音樂學院)任教,幾十年來,弟子遍佈全國及美、加、日和東南亞地區,不少人在各類音樂比賽中獲獎,廣東省第一屆民族器樂比賽冠軍肖瑩,廣東省粵劇院古箏演奏家陳小華,亞洲藝術節中國器樂比賽冠軍吳小紅都是他的得意門生。饒教授的兒子饒蜀行也從8歲開始學習古箏,曾在“1996中國古箏藝術節傳統箏曲賽”中獲專業組第一名。 ‘’’幾次難忘的演出’’’*1974年2月,最令饒老師難忘的是在中山紀念堂舉辦的廣東省音樂曲藝團成立晚會,一連五天的演出場場爆滿,饒甯新教授的古箏獨奏都被安排在下半場的中間,壓軸的幾個節目非常受歡迎,台下掌聲雷動,觀眾的熱情令他至今難忘,也就是這一次的表演讓許多人知道饒寧新,他的樂迷從此越來越多。*1998年,臺灣和大陸聯合在北京音樂廳舉辦的“諦觀有情中國音樂會傳世經典”音樂會。*2000年在臺北舉行的中國南派古箏演奏會;上海第四屆國際藝術節中國古箏流派名家音樂會等。 *2005年春節前夕,剛從臺灣講學歸來,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客家天地》欄目的訪問,並且電話連線到臺灣正心箏樂團創辦人魏德棟團長,他描述了饒教授在臺灣講學期間的轟動場面。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教授張儷瓊女士非常贊同饒教授的教學方法。她專門撰文題目《客家的餘韻·箏樂的美好——寫在“饒寧新教授客家箏樂講座”之後》,其中寫道:饒教授的授課,活潑中又帶有些執著。活潑的是上課方法與態度,他常用生活中的事物做比喻,增進學生的理解。深入淺出的示範講說,成功地將中州古調注入現代觀點的詮釋。對於客家箏的手法語言的規範,饒教授則是堅持執著,他以原味傳承的堅持捍衛客家箏樂的“樸”與“真”。 ‘’’積極推廣粵樂古箏’’’ 經多年研究和探索,他自然地匯聚廣東音樂風格和韻味,創立粵箏流派,他說:「粵箏流派的形成和其他所有流派一樣,不是某個人努力所能達到的結果,而是需要幾代人或更多時間的努力才成。」 他為粵箏的普及竭盡所能。 饒寧新認為推廣粵箏的關鍵除了編箏曲教材還要培養人才,他培養出來的其中陳小華、吳小紅、陳俊輝、蔡文峰、饒蜀行、潘芊芊等都是著名古箏演奏家。饒老師認為他們就是將來粵樂流派的中堅份子,他說:「希望有朝一日這一流派能與客家箏派和潮州箏派鼎足而立,不管是50年還是100年。」 2016年3月,獲香港文化及康樂事務署主辦的「廣東音樂系列」,在油麻地戲院和南蓮園池獻上「饒寧新客家古箏音樂會」,兩場「漢風潮韻粵味濃音樂會」,為觀眾帶來「漢風」、「潮韻」及「粵味」的多種廣東音樂享受。  ==作品==四十多年來,他編配粵箏曲幾十首,用於演奏和教學,中國唱片、太平洋、雨果、樂韻、新時代等多家唱片公司先後為他灌錄出版*《中國漢樂箏曲》*《出水蓮》*《中國古箏大師集》1-4集*《廣東音樂之五 - 醉翁撈月》*《蕉窗夜雨》*《中國漢樂箏曲》,由中國唱片公司錄製的14首,已被收入《中國音樂大全.古箏卷》 ==文章、论文==*《筝乐苦乐研究》*《论筝乐定弦调式音阶》*《仁智之器、筝筝然也》 著作《古筝入门》(1988) ==參考來源=={{Reflist}} ==視頻==  [[Category: 國樂大師]]
13,4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