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炎帝朱襄氏陵,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之陵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的大仵乡朱堌寺村。朱襄氏是…”
炎帝朱襄氏陵,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之陵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的大仵乡朱堌寺村。朱襄氏是众多炎帝的别号之一,炎帝朱襄氏所生活的时代远早于炎帝神农氏。
炎帝朱襄氏陵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
据《辞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别号。"《吕氏春秋》和《路史》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寰宇记》"陈有株邑,盖朱寰之地。"据《柘城县志》载:"朱襄氏之陵在县城之东,久淤。"
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炎帝陵
外文名称
Yan Di Mausoleum
地理位置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处的大仵乡朱堌寺村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级别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免费
目录
1地理位置
2炎帝生平
3陵墓规模
4文献记载
5墓地保护
6柘城历史
7考证
8朱襄氏传说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的大仵乡朱堌寺村。北距省级商(丘)周(口)公路2公里,有柏油路连接陵墓广场,北距商丘阏伯台35公里,距商(丘)开(封)高速公路35公里,东南距鹿邑太清宫35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炎帝生平
炎帝(朱襄氏)即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的第八世接位人,为伏羲之后
炎帝
炎帝
裔,三皇之一。据史料记载,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得炎帝之号也。炎帝朱襄氏登上王位,以陈之朱地都(古陈之朱襄氏邑即今商丘市柘城县)。炎帝发明了五弦琴和农耕,教人种植谷物;制定了历法,以太阳在中天时为集市;教人辨加水泉的甘苦,尝百草作医书等等。炎帝在位70年,逝后被迁回作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商丘柘城安葬,现柘城县东十里的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朱襄氏为伏羲时的诸侯。又号飞龙氏,称子襄。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昊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折叠编辑本段陵墓规模
炎帝朱襄氏陵,是上古炎帝朱襄氏之陵墓。陵墓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
据《辞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别号。"《吕氏春秋》和《路史》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寰宇记》"陈有株邑,盖朱寰之地。"据《柘城县志》载:"朱襄氏之陵在县城之东,久淤。""城关十里有朱固寺以守焉。"明清以后历经修复。传说明惠帝朱允炆避难逃至仵家集(大仵集),常往陵前朱固寺烧香祭祖,并在陵前亲植皂角树一棵,今犹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解放后,省、市文化部门多次派人前来考证。
折叠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泄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而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
折叠编辑本段墓地保护
墓地原有土丘一座,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解放初由于保护不善,人们积肥挖土,陵墓逐步被削小;墓前寺院也在解放初被毁,其房料用作建小学。现存三间大殿原为小学校舍,其房顶所用均为寺院的建筑材料,古式跺梁上雕梁画栋,工笔精致;大砖小瓦,古色古香。小学搬迁后,这里只剩下一座高约1米的土丘、三间大殿和院内一棵皂角树。2001年,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拨款30万元,将陵墓加高至10.9米,四周修上高1.5米的青石围墙,周长158米,直径50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2001年,该遗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拨款修复了山门,为寺院建上围墙,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
炎帝朱襄氏陵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
据《辞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别号。"《吕氏春秋》和《路史》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寰宇记》"陈有株邑,盖朱寰之地。"据《柘城县志》载:"朱襄氏之陵在县城之东,久淤。"
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炎帝陵
外文名称
Yan Di Mausoleum
地理位置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处的大仵乡朱堌寺村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级别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免费
目录
1地理位置
2炎帝生平
3陵墓规模
4文献记载
5墓地保护
6柘城历史
7考证
8朱襄氏传说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的大仵乡朱堌寺村。北距省级商(丘)周(口)公路2公里,有柏油路连接陵墓广场,北距商丘阏伯台35公里,距商(丘)开(封)高速公路35公里,东南距鹿邑太清宫35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炎帝生平
炎帝(朱襄氏)即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的第八世接位人,为伏羲之后
炎帝
炎帝
裔,三皇之一。据史料记载,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得炎帝之号也。炎帝朱襄氏登上王位,以陈之朱地都(古陈之朱襄氏邑即今商丘市柘城县)。炎帝发明了五弦琴和农耕,教人种植谷物;制定了历法,以太阳在中天时为集市;教人辨加水泉的甘苦,尝百草作医书等等。炎帝在位70年,逝后被迁回作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商丘柘城安葬,现柘城县东十里的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朱襄氏为伏羲时的诸侯。又号飞龙氏,称子襄。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昊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折叠编辑本段陵墓规模
炎帝朱襄氏陵,是上古炎帝朱襄氏之陵墓。陵墓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
据《辞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别号。"《吕氏春秋》和《路史》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寰宇记》"陈有株邑,盖朱寰之地。"据《柘城县志》载:"朱襄氏之陵在县城之东,久淤。""城关十里有朱固寺以守焉。"明清以后历经修复。传说明惠帝朱允炆避难逃至仵家集(大仵集),常往陵前朱固寺烧香祭祖,并在陵前亲植皂角树一棵,今犹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解放后,省、市文化部门多次派人前来考证。
折叠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泄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而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
折叠编辑本段墓地保护
墓地原有土丘一座,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解放初由于保护不善,人们积肥挖土,陵墓逐步被削小;墓前寺院也在解放初被毁,其房料用作建小学。现存三间大殿原为小学校舍,其房顶所用均为寺院的建筑材料,古式跺梁上雕梁画栋,工笔精致;大砖小瓦,古色古香。小学搬迁后,这里只剩下一座高约1米的土丘、三间大殿和院内一棵皂角树。2001年,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拨款30万元,将陵墓加高至10.9米,四周修上高1.5米的青石围墙,周长158米,直径50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2001年,该遗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拨款修复了山门,为寺院建上围墙,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