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肖斯塔科维基

增加 34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jpg|缩略图]]{{Infobox person| 姓名 =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圖像 = [[File: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jpg|缩略图|居中|[http://p3.so.qhmsg.com/bdr/241__/t015fa2b3caee1ec0d8.jpg 原图链接]]]}}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
肖斯塔科维奇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体裁仍是交响乐。《[[第十交响曲]]》(1953)继续了由《[[第四交响曲]]》发端的哲理悲剧交响曲的路线。作者指出,反侵略和反暴政的苏维埃人道主义是它的基本主题。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曾在苏联音乐界引起尖锐的分歧。之后,肖斯塔科维奇转向了另一种类型和题材的交响乐──革命史诗型标题交响乐。《[[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1957);合唱套曲──《[[十首诗]]》一脉相承,描写了俄国第一次革命的历史画面。作者首次在自己的交响曲中大量引用外来旋律,把广泛流传的几首革命歌曲运用在各乐章中,以加强时代的真实感和形象联想的明确性。《[[第十二交响曲]]》(《1917年》,1961)继续了前者的思想与风格,但艺术功力却逊色得多。
 
在此之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意念又转向了新的方面──从当代和古代取材的声乐-器乐交响乐。《[[第十三交响曲]]》(1962)以苏联诗人E.A.叶夫图申科的五首诗为各乐章的唱词,接近清唱剧体裁,但音乐的布局和发展与他以往的纯器乐交响乐隐隐相联。作品以尖锐有力的笔锋针砭时弊,因而在苏联的首演遇到了阻力。管弦乐声乐曲《[[斯捷潘·拉辛的死刑]]》(1964)也以叶夫图申科的诗为唱词,描写俄国17世纪农民起义领袖拉辛的悲剧结局。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非歌剧作品中最歌剧化的作品,它综合了作者过去的许多创作经验,揭开了声乐-器乐交响乐新的一页。
虽然疾病缠身,但仍创作了27部作品,其中的大半为多乐章的套曲。他仍采用政治性题材,如为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们所作的《[[哀悼和胜利前奏曲]]》(1967)交响诗《[[十月]]》(1967)、8首男声合唱叙事歌《[[忠诚]]》(1970)等。但他更为倾向的却是人生哲理的题材,悲哀、孤独、死亡的主题增加了,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风格也有新的发展。
《[[第十四交响曲]]》(1969)以4个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诗人(大多为象征派)的诗为唱词,为女高音和男低音独唱及室内乐队而作,由大小不等的11个乐章组成。这部悲剧性作品以死亡为内容中心,同时鞭笞邪恶、暴政,赞颂艺术家的人格和艺术创造的不朽。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