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78
次編輯
變更
路易·马勒
,無編輯摘要
|-
| 波西米亚生活
|| 1992 ||阿基·考里斯马基 || [[ 马蒂·佩龙帕]], [[ 安德烈·维尔姆斯]]
|-
| 海盗的未婚妻 || 1969 || 奈丽·卡普兰 || [[ 雅克·马兰]], [[ 克莱尔·莫里耶]]
|-
| 印度魅影|| 1969 || 路易·马勒 ||
|加尔各答 ||1969 || 路易·马勒 ||
|-
|巴黎大盗 || 1967 || 路易·马勒 || [[ 让-保罗·贝尔蒙多]], [[ 玛丽·杜布瓦]], [[ 弗兰西丝·法比安]]
|-
| 野猫痴情 || 1962 || 路易·马勒 || [[ 碧姬·芭铎]],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路易·马勒虽然与正宗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风格有着不大不小的差别,但他出道很早,可以称之为"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人物" 。(网易评)路易·马勒的作品的多样性使人们在称这位电影家为作者时犹豫不决。路易·马勒被人们称为"[[心理分析专家]]",而这个专家享有大资产者之子的名声是毫不足怪的,他总是高傲地与时尚及现存规则保持距离,在揭示自身隐秘方面表现出明显地迟疑,他执著地忠实于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电影艺术》评)
路易·马勒的电影创作生涯中游移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旨趣和他总体创作上纪录与剧情的合一,是基于他对影片题材的判定。在马勒看来,剧情片所呈现的是"过去"的时态,而纪录片则更侧重于对"现在"时态的表述。路易·马勒常常因为风格和特点的多元性,很难被囊括到某一类型或者流派之中,又坚称自己不拍政治性题材的作品,往往被影评家们称为难以归类。无论是马勒在"新浪潮"时期的开山之作,还是他在"直接电影 "风潮下的经典之作,在他的整个创作中,他时常会受到当时的电影观念的影响,然后又追随着自己的观点和独特的方式游离之外。但是路易·马勒的创作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世界电影文化观念合流的 。(《 [[ 电影文学 ]]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