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秦国历代君王

增加 17,788 位元組, 5 年前
秦献公
《[[史记·秦本纪]]》作[[秦出子]],原文如下:[[惠公]]卒,[[出子]]立。[[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5.htm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ref>
== '''[[秦献公]]'''==[[File:秦献公.jpg|缩略图|右|[http://ly3077.blog.163.com/blog/static/134217609201181861041288/ 原图链接]]]'''[[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xí),《[[吕氏春秋]]》记载[[公子连]]。[[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他为了终止[[秦国]]继续沦落的脚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是[[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人物生平'''=== [[秦献公]]初出奔于魏。[[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后庶长菌改杀[[出子]],他乘机回国,被菌改迎立即位。曾废止从死([[殉葬]])制度,城[[栎阳]](今[[陕西省]]今[[西安市]][[阎良]]区),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万,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 '''太子被废''' [[秦献公]]于[[前424年]]出生。<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灵公元年,生献公。</ref>[[秦献公]]出生前,[[秦国]]国政长期由权臣把持。[[秦献公]]的曾祖父[[秦怀公]]遭[[庶长]]鼌为首的大臣们围攻,自杀而死,其祖父[[秦昭子]]早死,[[秦献公]]之父[[秦灵公]]继位。<ref>《史记·卷五·秦本纪》:怀公四年,庶长鼌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ref>[[秦灵公]]死后,身为[[太子]]的[[秦献公]]没有能够继位,权臣迎立从[[晋国]]归来的[[秦简公]]继位,<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ref><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简公从晋来。</ref>[[秦献公]]被迫流亡至[[魏国]]。 '''回国继位''' [[秦国]]经历[[秦简公]]、[[秦惠公]] ([[战国]])|[[秦惠公]]两代君主后,[[前386年]],年仅两岁的[[秦出公]]继位。因君主年幼,朝政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高兴纷纷隐居,百姓忧虑国政而议论纷纷,流亡在魏的[[秦献公]]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秦国]]。[[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太后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 [[前385年]],[[秦献公]]与哗变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太后自杀,[[秦出公]]被杀《[[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秦出公]]及太后被[[秦国]]群臣杀死后沉入深渊。<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应为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出公]]为自杀,[[秦出公]]死时年仅三、四岁,不可能自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为避讳[[秦出公]]被杀而这样记载。[[秦献公]]正式继位。在[[监突]]的劝说下,[[秦献公]]赦免了右主然,另赐守城的兵士每人二十石米,菌改因迎立之功被封为[[官大夫]]。《[[吕氏春秋·卷二十四·不苟论·当赏]]》:[[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太子,立为[[献公]]。诛[[出公]]。 '''大力改革''' [[秦献公]]继位时,[[秦国]]历经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ref>[[秦献公]]继位后,为改变内外交困的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主要政策包括: ===='''废止人殉'''==== [[秦国]]自[[秦武公]]时开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达六十六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ref>自此之后,[[秦国]]的人殉制度经久不衰。[[秦穆公]]死时,人殉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穆公)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ref> ===='''迁都[[栎阳]]'''==== [[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位于[[渭北平原]]东部,属于水力发达的良田区,同时也是商业贸易繁荣,通往[[三晋]]的必经之路。《[[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曾称赞[[栎阳]]:([[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为了削弱国内权臣势力以及便于收复[[河西]]失地,[[秦献公]]于[[前383年]]发兵营造新都[[栎阳]],并将[[秦国]]首都自[[雍城]]迁至此。<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二年,城栎阳。《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徙都之。”</ref> ===='''初行为市'''==== [[秦献公]]于[[前378年]]在[[秦国]]国内颁布“初行为市”的政策。<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献公立七年,初行为市。</ref> ===='''户籍相伍'''==== [[秦献公]]于[[前375年]]在[[秦国]]国内颁布新的户籍制度,按照五家为一伍作为基本单位将全国人口进行编制。 ===='''推广县制'''==== 早在[[前688年]],[[秦武公]]就在新征服的边境要地设县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ref>[[秦献公]]于[[前379年]]在蒲(今[[山西省]][[隰县]]北)、[[蓝田县]]|[[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西)、[[善明氏]]设县。<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六年,初县蒲、蓝田、善明氏。</ref> '''对外战争''' [[秦献公]]刚继位时,发兵抵达[[渭水]]上游,攻打[[西戎|獂戎]]。[[羌族]]首领[[忍 (羌)|忍]]的叔父[[卬 (羌)|卬]]因畏惧[[秦国]]的兵力,带领自己的部族向南出走到[[赐支河]]以西数千里,与其他羌人部族不再往来。<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昂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ref>前374年,[[秦献公]] 派[[胡苏]]率军攻打[[韩国]] ([[战国]])|[[韩国]],但在[[酸水]]被韩将[[韩襄]]击败。<ref>《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周烈王)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ref>[[前371年]],[[秦国]]与[[赵国]]在[[高安]] ([[消歧义]])|[[高安]]交战,被[[赵国]]击败。<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四年,与秦战高安,败之。</ref> === ='''废止人殉'''==== [[秦国]]自[[秦武公]]时开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达六十六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ref>自此之后,[[秦国]]的人殉制度经久不衰。[[秦穆公]]死时,人殉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穆公)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ref> ==='''个人评价'''=== '''[[身先士卒]]''' 这一点,我们在[[《大秦帝国》]]的[[电视剧]]中多处可以发现这个场面,另外从[[秦献公]][[嬴师隰]]身中毒箭这一关键场面也可以得知,[[秦献公]][[嬴师隰]]是一个马背国王,不仅执政而且也执戈天下,可以说是一代[[武王]],另外,还有书上提到的[[石门大捷]],也能证明其赫赫武功,为了使穷困潦倒的秦人不惧大魏方阵,竟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使弱秦能敌强魏,其英雄浩气永世长存。其过人之志,也是令后人敬仰不已。 '''善操士气' ''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粮草官之死,与粮草官之葬这两点可以看出,在王命未履之时,为正王命,为示王威,为维护制度法规之尊严,铁面无私毫不留情,立即要斩杀粮草官。这一点作为一个行军打仗的统帅,是要起码要做到的。但是当得知粮草官饥困劳累而死,立即放下身段。作为一个亲民爱兵,慈祥有情的一国之父,立即命军前厚葬以示昭章。这一高一低之间,能不让军前士卫感动流涕?所以[[秦献公]][[嬴师隰]]不仅能打仗而且善度人心,善操士气。  '''不累细节''' 在[[赢渠梁]]提出秦兵必须休息,而且指出[[秦国]]必败之时,[[秦献公]][[嬴师隰]]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仍然坚信自己,秦军也未因此有所士心动摇,那都是[[秦献公]][[嬴师隰]]藐视魏军,自己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所致。虽然少梁失败,自己也命赴黄泉,后来[[孝公]]也不得不割地求和,但是大家想一下,要是没有[[秦献公]][[嬴师隰]]不幸中箭,那么[[少梁]]之战,最终结果还未知。很有可能[[秦献公]][[嬴师隰]]赢得这场战争。所以[[秦献公]][[嬴师隰]]这个人稳重深沉,不漏玄机,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不因战前小节动摇其雄心壮志,这是何等的气魄。 '''内藏外显''' 这一点和第3点类似,在[[赢渠梁]]和[[秦献公]]争吵之后,在后来[[秦献公]]和他的将军们开作战会议的时候,[[献公]]就像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同时将这么严重的问题,并没有说给他的将军们,难道[[献公]]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吗?显然不是,而是[[秦献公]]将这万斤重负深深的藏在了自己的心里,然而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往直前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 《[[史记·卷五·秦本纪]]》<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5.htm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ref>:[[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选择后人'''=== '''艰难选择''' 其实按照[[孙老]]的描述来讲[[秦献公]]在[[少梁战役]]的时候已经有54岁了,这个年龄在古代已经是地道的老者,应该早已经有后世安排。当然[[孙老]]的书中要交待,是怕两子出现隔阂,但是我个人认为[[秦献公]][[嬴师隰]]更为难得是两个儿子那个更能带领[[秦国]]走下去的选择。其实两个儿子都很有特点,[[秦献公]][[嬴师隰]]在两者之间不断的在犹豫,犹豫的原因就是他和其他国王不一样,他不是仅仅想找一个像自己的,而是他要找一个能领导[[秦国]]走向富强的接班人,如果他只是找一个像自己的,答案就很简单,那就是[[赢虔]],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个性脾气,都是[[赢虔]]莫属,但是他还是在犹豫,这说明[[秦献公]][[嬴师隰]]心思不简单。 '''广征意见'''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秦献公]][[嬴师隰]]为了选定接班人,他什么人的意见都听,家内争取王后,甚至是[[黑伯]]的意见都听。庙堂之上听臣子,特别是重要臣子,如[[甘龙]]等的意见。更重要,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包括老兵在内,都一一询问。更有意思的是征求两个儿子的意见,这个意见也让他踏实,甚至成了确定人选的关键参考。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谨慎彻底''' 这一点,可以从最后他对待[[赢虔]]的态度和手法之上,虽然他对[[赢虔]]很了解,但是还是做了以防万一的做法,在清理法理规章制度上双重保证了[[赢渠梁]]的领导地位,这时候他才撒手而去,可见[[秦献公]][[嬴师隰]]这个人,不只是能打仗,而且做事细致入微,谨慎小心。 ==='''相关事件'''=== *[[秦献公]]在位时,于前382年、前375年和前369年发生[[日食]],其中前382年为[[日全食]],白天光线昏暗。前369年,[[秦国]]瘟疫流行。<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三年,日蚀,昼晦。</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年,日蚀。</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六年,民大疫。日蚀。</ref> *[[东周]][[太史儋]]于前374年拜见[[秦献公]]时说:“[[周朝]]与[[秦国]]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国]]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将会有统一天下的人出现”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 前384 秦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ref> *前369年,桃花在冬天开放。<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十六年,桃冬花。</ref> *前368年四月至八月,[[秦国]]首都[[栎阳]]下起金色的雨《[[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发生于[[秦献公]]十八年,即前367年。<ref>杨宽根据《周季编略》考订年表记载的时间正确,见杨所着《战国史料编年编证》第266页。</ref>关于[[栎阳]]雨金,一说为流星雨,一说为龙卷风刮起的金属物质在[[栎阳]]附近掉落。<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七 - ,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ref>[[秦献公]]认为是吉兆,建[[畦畤]]祭祀[[白帝]]。<ref>《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ref> *公元 前362年 ([[秦献公]]二十三年),[[秦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今[[韩城]]东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太子渠]]梁即位。<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16.htm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国学网</ref> ==='''史籍记载'''=== [[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秦出公]]被沉渭河溺死,[[献公]][[嬴师隰]]即位,废止从死([[殉葬]])制度,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公元前378年([[秦献公]]七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 ,斩首6万,将魏人赶出函谷关,这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天子[[周显王]]派遣特使庆贺,赠以[[黼黻]]。《[[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5.htm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ref> ==='''其他形象'''=== '''文学形象''' 在 位23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秦献公]]于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中短暂登场,只描写了[[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时的预言以及雨金栎阳。<ref>《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秦献公之世,上天雨金三日,周太史儋私叹曰:“秦之地,周所分也,分五百余岁当复合,有霸王之君出焉,以金德王天下。今雨金于秦,殆其瑞乎?”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ref> ==='''影视形象'''=== 2009 首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秦献公]]由[[许还山]]饰演 <ref>[[http://yule.sohu.com/20091110/n268422164.shtml]]</ref>
== [[秦孝公]] ==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