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蓝靛叶

移除 1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蓝靛叶==<p style="text-indent:2em;">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Brem的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或团块,可作染料。药用时可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等症状。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蓝靛 * 拉丁学名 Indigo Naturalis *   靛、靛花、靛沫、 * 植物界 * 爵床科== ''' 详细信息'''==<p style="text-indent:2em;">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常成对分枝,细嫩部分及花序均被褐色柔毛。叶对生,先端渐尖,边缘有粗 齿,干时黑色。穗状花序直立;苞片对生;花萼5裂;花冠筒状,紫色;雄蕊4,二强;子房2室,每室2胚珠。蒴果棒状。种子卵形。花期秋季,果期冬季。 生于林边较潮湿处;有栽培。主产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 采制 夏、秋季采收茎叶,置木桶或缸内,水浸2~3昼夜,至叶自枝条脱落时捞出枝条,加入适量石灰充分搅拌,至浸液由乌绿色转变为深紫红色时,捞出液面产生的蓝色泡沫,晒干。 性状 为极细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粘手粘纸,投水中浮于水面,也有呈多孔性小块。有特殊草腥气,味微酸。== ''' 化学成分'''==<p style="text-indent:2em;"> 主含靛蓝(indigo,indigotin),另含靛玉红(indirubin)。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青黛时之沉淀物。植物形态详“板蓝根”、“木蓝”、“蓝实”各条。
== ''' 性味'''==<p style="text-indent:2em;"> ①《本草拾遗》:“寒。” 
②《纲目》:“辛苦,寒,无毒。”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阴经。”
== ''' 功用主治'''==<p style="text-indent:2em;"> 清热,解毒。治时行热毒,疔疮痈肿,丹毒,疳蚀,天疱疮。 
①《本草拾遗》:“敷热疮,解诸毒,滓敷小儿秃疮热肿。”
②《纲目》:“止血,杀虫,治噎膈。”
 ③《东医宝鉴》:“敷热恶肿,蛇虺螫毒,兼解诸毒及小儿丹热,功同青黛。 用法与用量 
外用:调敷。内服:水调或入丸剂。
== ''' 选方'''==
① 治时气热毒,心神烦躁,狂乱欲走:蓝靛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盏,调分匀,顿服之。(《圣惠方》)
 
② 治小儿丹:蓝淀敷,热即易。(《子母秘录》)
 
③ 治急疳蚀鼻口数日尽欲死:蓝淀涂所蚀上令遍,日十度,夜四,瘥止。(《千金翼方》)
 
④ 治误食水蛭:酒及土蓝靛绞汁,空心服。(《普济方》)
 
⑤ 治时行天泡疮:靛青,和甘草末、猪胆汁调敷。(《邓子禹家抄方》)
 
⑥ 治小儿腹内疳虫癖积:靛青一两,白牵牛子末三钱,和入靛青内,丸粟米大,每服五分,白汤下。(《邓子禹家抄方》)
== ''' 名家论述'''==
①《纲目》:“淀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
似胜于蓝。”
 
②《本草汇言》:“蓝淀,解热毒,散肿结,杀虫积之药也。古方有谓能止血者,乃金疮跌扑,伤损皮肉出血也,一敷即止,时人误认止血,投入吐衄血证服食药中,内有石灰,虽凉而燥,何堪入口,误食反致燥毒入咽,转加骚动血藏,蒙害者多,审之慎之。”
 
③《本草述》:“按蓝之能解毒,据方书中以板蓝根治中风,又大头疫病之痛,又治虫毒。乃蓝汁亦概谓其能解毒,且犹不土此也。时珍曰,有人病呕吐,服玉壶诸爽不效,用蓝汁入口即定,盖取其杀虫降火耳。若然,如蓝靛之由石灰合成者。时珍谓其拔毒杀虫之功,更胜于蓝矣。第卢氏切切致戒于石灰之为害,谓不如直用蓝汁,是亦非过慎也。愚意当酌用之,如止于解内热之毒,则板蓝根与蓝汁俱得效,若外敷则靛亦可用,并其脚不去可也。至于内服,用之散郁火,则靛花直当去其脚净,不唯防其有害,且取其轻清之气,不为浊气所累也。”
 
④《本草正义》:“篮淀,苦寒之性,解毒清热亦同蓝草,但加之石灰,则止血消肿杀虫之力尤胜。陈藏器谓其解诸毒,敷热疮,秃疮,热肿;濒湖谓能治噎膈,即石灰重坠,故能破坚积,消瘀血,且能杀虫也(噎膈有湿热生虫一证)。凡外疡热毒,疔疮痈肿及湿疮奇痒者,用作敷药皆佳。”
== ''' 染料'''==<p style="text-indent:2em;"> 蓝靛也是一种染料。也叫靛青,即“青出于蓝”的那个“青”,是从蓼蓝(菘蓝)中提炼的。也指其它同色染料。
用极淡的蓝染料洗白布,会让人觉得更白。
== ''' 蓝靛的制作'''==<p style="text-indent:2em;"> 蓝靛是一种草植物,它的栽培及制作在瑶族人民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蓝靛的主要用途是染布,也可药用。瑶家蓝靛不仅自己使用,还作为产品拿到集市上销售,是少数民族特需的染料。蓝靛种子细小,形似杉木种,三月清明以后采种,五月整地埋墒搭棚育秧,七至八月移栽。大多移栽在芋头地及箐沟边,以土质潮湿的地方为宜。蓝靛株高二至三尺,校叶杆萃绿,其味芳香,独有特色,七至八月采割浸泡。
浸泡蓝靛需挖一个圆形池,把割来的蓝靛堆在池里,用木头压,避免水满飘动。每池要放八至十二挑蓝靛。浸泡三至四天,能叶腐烂出深蓝色水汁,再把蓝靛叶渣打捞干净,用1比200的石灰泡入池中搅混,使池中水浪起伏,浪花泡沫不断。两小时后蓝靛自然沉底,把上边的水放出,再把大池中的蓝靛顺水槽放到小池中,蓝靛沉底后又从小池中排水,剥下的就是纯真蓝靛。把蓝靛舀放箩筐中,待水自然滤出,风干挑回家中倒在土池里,可存放半年至一年。
 
蓝靛制作的关键是石灰的比例,不宜过量也不能太少,最好用当年新烧的石灰。石灰少显深蓝色,染不上布,染出的布较青。好的蓝靛深色略紫红色,染出的布黑里透红,销售价钱也高。如果石灰过量,制出的蓝靛显灰淡色彩,似鹅鸭的粪便,不光亮,染出的布不鲜艳。
== ''' 历史与作用'''==<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多种植物染料中,蓝靛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蓝靛色泽浓艳,牢度非常好,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喜爱。蓝靛作为染料的历史相当悠久,考古数据显示,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第五王朝就曾以蓝靛来染色。《诗经·小雅》中有“终朝采绿,不盈一掬,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诗句,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对蓝染工艺的精辟总结。东汉时期,马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有专业性的产蓝区。当时,文学家赵岐路过陈留,看见山岗到处种着蓝草,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篇《蓝赋》,并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隋唐时期,由于我国和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蓝靛也成为商品输出到西亚,并流传到欧洲。我国的染匠还东渡到日本,传授用于蓝染色的技术,并写出集染色技术之大成的巨著《延喜式》。 我国蓝草的种植非常广泛,南北方均有。贵州气候湿润,适于蓝的生长。明代嘉靖年间纂修的《贵州通志-风土志》中记载:“永宁州靛山在慕役司(今镇宁),水迥山转,其中深箐可种蓝,蓝有木蓝, [[ 缪蓝 ]] ,耕久而益有收,山箐之中,积数百年之枯叶烂柯,刀耕火种,土尚暖,寒则不生,岁必异地而植。”这说明当时在贵州种蓝已经普遍盛行,并有固定的种植规律。到清代,贵州地方志对蓝的记载更多。《贵阳府志》说:“黄平山多田少,山涧多植蓝靛。”在小农经济时代,蓝靛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作物,至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种蓝的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小片蓝地,有几个染缸,还有些地区有专业制蓝靛的靛农。 
蓝草的染色,最初应该是揉染---把蓝草叶和织物揉在一起,揉碎蓝草叶,汁液就浸透织物,然后晾在空气中转化为靛蓝。后来人们把布帛浸在蓝草叶发酵后澄清的溶液里染色,这就是鲜叶发酵浸染法。由于蓝草叶成熟多在夏秋之际,鲜叶染色也就限制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蓝草的种植更加普遍,染蓝作坊也大批出现。在染蓝作坊里,原来用鲜叶浸染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尝尝由于浸染不及时,染池的染液自行发酵和氧化,变成泥状的蓝色沉淀而废弃。后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用酒糟发酵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泥再还原出来染色,于是染蓝作业就再也不需要抢季节、赶时间进行浸染了。因此蓝叶收割后,先制成泥状的蓝靛,待要染色时再发酵,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染色。尽管到明清时期靛染已经十分普遍,但古代揉染和浸染等直接染法仍然继续保留。《群芳谱》记载:至于秋月,煮熟染衣,只有小蓝,“每担用水一担,将叶茎细切,锅内煮数百沸,去渣盛汁于缸,每熟蓝三停,用生蓝一停,摘叶于瓦盆,手揉三沙蓝,染工俱于生熟蓝汁内斟酌”。可见,用靛染色虽然牢固,但过程繁琐,直接浸染法仍有一定的适用场合。
 蓝有很多品种,郑樵的《通志》把蓼蓝、大蓝、槐蓝称为三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提及有茶蓝、 [[ 马蓝 ]] 、蓼蓝、 [[ 吴蓝 ]] 、苋蓝五种。现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蓼科的蓼蓝,一年生草本,叶长椭圆形,干后有变蓝色的特征,久经栽培,叶供药用。但据唐宋时期的史科说它只能染碧,不能做靛。唐《新修本草》写到:“蓼蓝不堪为靛,唯作碧色尔。”宋朝《本草图经》写到:“蓼蓝但可染碧,不堪做靛。”直到明代才见有用其做靛的记载。十字花科的菘蓝,又名茶蓝。二年生草本,全株带粉绿色,叶长椭圆形或者长倒卵状,根称“板蓝根”,叶称“大青叶”,均供药用。菘蓝做靛历史已久,唐朝《新修本草》记载:“菘蓝可以做靛。”豆科的木蓝,亦称槐蓝,灌木,药用泄肝郁火和凉血解毒。《本草纲目-草五-蓝》中写道:“木蓝长茎如决明...迥与诸蓝不同,而做靛则一也。”爵床科的马蓝,多年生草本,叶对生,干时黑绿色,倒卵状椭圆形,以堪为蓝靛,染青碧而得名。《四民月令》中提到“六月可种冬蓝。冬蓝,大蓝也,八月用染也”。《天工开物》中明确指出马蓝亦可为靛。贵州用来制靛的蓝草有蓼蓝、木蓝、马蓝与菘蓝四种,其中蓼蓝、马蓝、木蓝居多。菘蓝较少。
用蓝靛染色的服饰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越经水洗越鲜艳,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于刺挂草割引起的皮肤伤痛以及虫咬烂疮等皮肤疾病,都可起到消炎止痒的作用。从文献上看,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就曾将蓝列为上品。“其味苦寒,主解诸毒,杀虫歧,注鬼、蛰毒,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平泽。”后来,历代编纂的本草及医药书籍也多有记载。唐代陈藏器编著的《本草拾遗》中说:蓝“敷热疮,解诸毒,滓敷小儿秃疮热肿”。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凡蓝五种,辛苦、寒、无毒”,“止血、杀虫、治噎膈”。在贵州三都,一般采用菘蓝制取蓝靛,而菘蓝就是板蓝根,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其他如蓼蓝、木蓝等制成的蓝靛,民间也常外涂以治疗小儿腮腺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化学染料对皮肤的伤害,无毒环保染料开始流行,而蓝靛由于其独特的保健功效更是倍受青睐。
== ''' 蓝靛的种植'''==<p style="text-indent:2em;"> 《天工开物-彰施第三-蓝靛》中写到:“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吴蓝皆撇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据古书记载,蓼蓝的栽培一般是“榆荚落时可种蓝。”《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这是因为仲夏之月是蓝草发的时候,此时采摘蓝草叶将影响生长,因此规定蓝靛染色不许提前进行。《天工开物》中详细介绍了种蓝的方法:“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薰干,埋藏土内。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其锄勾末向身长八寸许),刺土打斜眼,插入于内,自然活根生叶。其余蓝皆收于撒种畦圃中。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造淀。” 贵州种蓝仍沿袭着这些方法。蓼蓝是贵州民族地区常用的染草,产量较高,色泽鲜艳。黔东南地区气候温暖,常在阴历三月中旬开始种蓝,一般是选用较阴湿的好田栽种,栽的行距约为二尺。挖土后,用栽靛锄掏成窝,放蓝靛杆(种子)五六根,大半截插入泥内,小半截露在土外,掩土按紧。五月间锄媷第一次,并施肥料,六月媷第二次,七月媷第三次,同样要追肥。六七月间,蓝草叶成熟, [[ 呈绿色 ]] 。碾碎后,黄色液汁变清,即可采集。菜后随发新叶,隔三个月后,九十月间又可以收割。收割毕,摘叶及嫩枝泡在水中,制成蓝靛。入冬以后,霜冻之前留杆作为种苗,先挖土为坑,将杆存放坑中,掩上树枝,盖泥之后再覆以稻草,既免霜冻,又防水湿。每1.5平方丈的土地,可以收叶杆共约一百斤。除了以上所述的移杆栽培,还有一种是用泥土封蔸。贵州苗岭以北地区属长江流域,气候稍冷,冬季有霜冻,因此必须收藏靛杆,否则蓝靛不能过冬。而贵州苗岭以南属于珠江流域,气候暖和,无霜冻,蓝靛过冬只需埋杆。苗岭以南的蓝靛一年可以收两至三季。如果收三季,则是五月一次,七八月一次,十一月一次,最后一次割杆大约在离地三厘米处下刀,杆用土掩埋,来年春季可自行发芽生长。 
蓝对土壤矿物质含量的要求也很高。汉代科学家张华在《国经衍文本草》中曾提到:“地多蓼,必有禹余粮”(蓼科植物大量生长的地方,下面必定有丰富的赤铁矿),说明当时人们对蓼蓝的生长习性已经相当熟悉,并以之作为判断矿藏的标志。因此可见,正是赤铁矿为蓼蓝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因贵州赤铁矿含量丰富,所以也是蓝靛大量生长的地方。贵州少数民族通常将蓝草种在家中菜园或附近山坡上,土壤越肥沃,蓝草就长得越高、越茂盛。贵州以制靛为生的靛农每年都要靛种留出,下一年改换别的地种植,每一块地要等三年才能再种。如果还在以前的地种植,蓝草就长得不好,这可能就是因为矿物质被蓝草吸收而减少,因此影响了蓝靛的质量和产量。
== ''' 蜡染原料制靛'''==<p style="text-indent:2em;"> 制靛技术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南传入中原,先用于菘蓝制靛,到后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天工开物》中有记载:“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澄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本草纲目》中提到:“靛叶沉在下也,亦作靛。欲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烂,澄去水,灰烬入靛,用染青碧。”贵州《黎平府志》记载蓝靛的制作方法云:“蓝靛名染草,黎郡有两种,大叶者如芥,细叶者如槐,九十月间割叶入靛池,水浸三日,蓝色尽出,投以石灰,则满池颜色皆尽收灰内,以带紫色者为上。” 
在贵州民族地区,由于家庭经营小农经济长期延续,对于蓝的栽培、加工和使用,均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天地。若供自家使用,割叶取靛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和十月进行,打谷时即开始葛叶子炮制。他们将生叶一束束的放入木桶后舀满清水,知道盖过蓝草为止。有时,会在蓝草上压一些植物,使其充分浸入水中。一般采用1米高的杉木染缸或大塑料桶,每缸十五六斤的生叶。泡蓝使蓝草内的水溶性靛蓝素需要融合于水中,水的颜色会逐渐变成蓝绿色。泡制时,天热需要三天,天冷需要五天。这几天主要是靠观察,看靛叶是否变软。如果靛叶开始变软,则说明靛青素已经吐出;若叶片还呈现青绿色且质地较脆,则表明泡蓝的时间不够。靛叶也不能泡得时间过长,否则泡烂的蓝草枝叶会变成杂质,影响蓝靛的质量。然后将一斤生石灰先化石灰水,再把石灰水倒进桶里,通常每5斤靛叶需要加水60斤,加石灰1斤左右。加入石灰水后,需要用瓢在桶中反复搅动,水色会从绿色转变为深青色,泡沫会从蓝色变为白色。经过一两个小时掏水搅拌的打靛过程,石灰即与靛蓝色素充分结合,水溶性靛蓝素与空气中的氧气产生氧化作用,变成不溶性的靛蓝素,并与石灰的钙离子结合逐渐沉淀,木桶上方的水会越来越清澈。次日沉淀后,先将水舀出,这些水含有少量靛素,之后还可以用来调染液。然后,再舀出沉淀的蓝靛,将蓝靛换到另一个小桶中进行反复沉淀。每桶(十五六斤生叶)可得蓝靛约3斤。蓝靛浆质量的传统识别方法是:将蓝靛少许放在手背上,待干后蓝靛呈现黑蓝发亮带紫色的为好靛;若呈现蓝灰色则是石灰太多,染色时难以染深;如果只有黑色,色泽灰黑,则是浸泡蓝靛叶过度,靛叶发烂,这种靛浆不能用,染好的布颜色易脱落。但在一些贵州民族地区,由于种植蓝靛不便,20世纪以来,洋靛(化学染料)渐渐取代了土靛。
大塘制靛是靛农采用的高效指点方法,北魏时期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一书对大塘制靛有详细的记载,第五卷就有种蓝一节,描述了我国古代种烂、制蓝靛的详细情况。“七月中作坑,令受白许束,作麦秸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与瓮中,率十石瓮, 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靛成矣。”用这种制靛方法制作出来的蓝靛产量较高、质量稳定,主要作为商品出售。贵州凯里市郊的万潮镇还保存着这种制靛技术,与《齐民要术》记载的方式相似,但也稍有不同。
 
在贵州万潮,一般阳历十一月底就可以进行蓝靛的收割了。此时蓝靛长势很好,约80厘米高,靛杆粗壮,植株较密,大约二尺一棵。靛农用镰刀齐根将杆割断,用稻草束成捆,码好装进筐里,装满筐,挑下山。
 
这时靛农家门口堆积着刚割下来的靛杆,一家人便忙着将靛杆和靛叶分离。他们手持一种特制的靛刀,略成弧形,有点像镰刀,但比镰刀直,两面有刃,因此靛刀一起一落之间能削两次靛叶。他们动作娴熟,速度极快,手起刀落,靛叶便纷纷落下,三两下就削好了。雪去枝叶的目的是为了留种子,因为靛杆上有许多小芽,气候温度适宜时,就会分棵,长成一株蓼蓝。但并不是所有的蓝靛杆都能用作留种的,靛农要观察芽的情况,有的芽已经长出小叶来了,劲儿已经泄了,就不能用了;有的杆太细,虽然可用,但劲儿不足,蓝长不大,效果也不好。
全部削完后,靛农再将靛杆挑回地里。为了让靛杆安全过冬,还要将其妥善收藏起来。将分离下来并捆好的靛杆竖着放进窝棚里,在其上薄薄地掩上一层土,再盖好一层稻草,就可以放心地等着来年春天移栽了。
 
削下的靛叶装好筐,挑到靛池边。先要将靛池与靛坑之间的两个通道用池边废弃的靛叶堵塞结实,使之不漏水,然后才能把靛叶倒进靛池,放满水,过几天再来打靛。
由于天气较冷,靛叶泡了七天,色素才完全吐出,叶子才变软,就可以制靛了。靛池里的水呈碧绿色,池面漂浮的蓝靛枝叶呈棕绿色,这是部分露水水面的靛叶受日晒所致,而完全浸于水中的靛叶则仍青绿可爱。如果天气暖和,这个过程两三天就足够了。此时靛农带着耙子去捞靛叶,完全捞干净后,再放入石灰水。在有些地区,还将残叶捞至另外一个圆形小坑“浸渣园”里,将已浸泡的枝叶再浸泡一次,物尽其用。<ref>[https://www.jianke.com/zypd/2860106.html   大青叶(蓝靛叶)的功效与作用],建客网社区, 2016-06-15 </ref>
石灰与蓝靛叶的比例约为1:10,先调成成石灰水并混合均匀。在放石灰水之前,靛农还要祭奠一下靛神。人们一般杀一只鸡,开一瓶酒,烧一把香,再取来一束芭茅草打成活结,让它向靛神转达问候和期望,祈求靛神帮助控制好天气、温度、石灰水的量等制靛因素。
 
石灰一进入靛池,就可以看到靛水由青绿色变成浅蓝色。然后六个人手持推板,分不同的方向用力抨击水面。先向下击打水面,谓之“冲”,这是为了让石灰水与靛水混合均匀、充分反应;然后又从四周向中心呈水面,谓之“拉”,这是为了使空气与水接触面积增大,使氧化过程加快,此时水色慢慢变紫。由于用力很重,水面会激起一米多高的浪,泛着蓝紫色泡沫,泡沫飞溅到池边,看上去似乎呈固态状,就像一堆蓝色的雪。据古书上介绍,将这些泡沫晒干后就是靛花,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经过四次“冲”和“拉”,靛水的颜色已经成深蓝紫色。靛农用大勺舀一勺,再慢慢倒掉水,勺中留下少许沉淀物,这就是蓝靛。让它继续反应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在打靛池放靛了。
放靛前,靛农先把靛坑内打扫干净,捡去草叶杂物,从草垛上取来一些糯米草,放在靛坑内点燃,烧成灰,将其收进竹筛里,慢慢移步,晃动筛子,过滤成粉末状的草灰便在坑底均匀地铺了一层,然后将这层灰略略踩实,它是用来隔离蓝靛和坑底泥土的。铺完草灰,竹筛就要执行另外一个任务了。靛农再靛坑的入口处放了一个引流槽,下方接着竹筛,用来过滤蓝靛中残余的碎叶。竹筛用铁三角架支着,铁三角的下面还垫了几片伞状的芭蕉叶,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奔流的靛水容易将坑底的草灰冲掉,芭蕉叶就是保护隔层---草灰的。
靛农又仔细察看了靛水,确信反应比较成功,即蓝靛已经生成了,就将靛池与靛坑之间通道的堵塞物除去,一股水流立即冲出洞口,流向沟渠。因为在反应的两个小时中,蓝靛下沉,上层基本是水,仅含少量靛,故应将水放掉。靛池的中部有一个洞,是为了放水用的,下部的一个洞用来放靛。这个洞的位置是根据经验而定的,以靛池能容纳的靛叶和一次制靛的产量而定,所以按照固定的量来制靛,基本上不会浪费。当水放得差不多了,空气与同时通过洞口,发出奇怪的“咕咕”声,可以看到靛池表面的水变得较稠,泛着蓝靛的光泽。此时靛农赶紧为沟渠的流水改道,将水引到靛坑内,同时用竹竿捅开靛池下部的洞,大量的蓝靛水立即喷涌而出。
 
蓝靛并不是直接进入靛坑,而是先经过它的喉部---过滤池,让杂质有沉淀的机会。然后经过竹筛的过滤以及守候在靛坑边勤劳的靛农除杂,进入到靛坑内的就是比较纯净的蓝靛水了。等到所有的靛水都流入靛坑内,紧张忙碌的制靛工作也进入了尾声。靛农用大桶盛水洗靛池,如下雨般冲刷池壁及池底部,剩余的蓝靛随波流进靛坑,将浪费减到最小。这时,靛坑基本满了,白沫漂移,蓝波荡漾。<ref>[https://www.sohu.com/a/286744231_99949836   来自布依山谷里的一片蓝靛叶 ],搜狐网, 2019-01-04 18:40</ref>
制靛时,还有一道名为“驱水”的工序,就是将水面赶平。在放石灰水进行“冲”、“拉”之前和在靛坑装满之后,用小推板轻轻地安抚动荡的水面,让它平静下来。这个动作让人感觉很艺术化,就像作画之前先把纸铺平,画完之后又仔细收好。这个细节令整个制靛程序有了头尾,感觉既专业又细致,还带着点感情色彩。
 
过一段时间,靛坑内的水分慢慢蒸发掉,只剩下10厘米左右的泥状沉淀,这就是蓝靛了。靛农准备好筐底和筐四周,使其不漏靛。然后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有点类似建筑工地的抹泥刀,像切豆腐一样将蓝靛分成若干小块,一块块铲起来放进筐里。为了保持蓝靛的水分,当筐装满后便把筐放进水稻田里。秋冬季可以看到靛池周围的水稻田中泡了很多这样的筐,上面盖着稻草。当赶场时,靛农便会挑着蓝靛来卖,大约3元钱一斤。<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e305a2d0b90d6c85ec3ac6f3.html  蓝靛叶 ],腾讯, 2016-03-08</ref>
== ''' 视频'''==
腾讯视频插入 {{#iDisplay:y0330l5naja |480|360|qq}}
==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1,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