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秦国历代君王

增加 7,268 位元組, 5 年前
秦宪公
公元前718年,[[太子]][[秦静公]]去世,[[静公]]之子[[秦宁公]]被立为[[太子]]<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静公不享国而死。生宪公。</ref>。
== '''[[秦宪公]] '''== [[File:秦宪公.jpg|缩略图|秦宪公|[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42717213&di=c418ba6c3f031a90c62f85ecd8cffb46&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10818%2F20110818103121-1547902262.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611731.htm?sp=Snext&sp= l104248644 来自搜狗百科的图片]]] '''[[ 嬴立秦宪公]]''' (前715 (?-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为[[犬戎]]所杀,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国君位置让给[[秦襄公]]。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 -前704 ,[[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公元前771 ,[[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 位12 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垂]]([[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继位。 =='''生平'''== 前718 ,[[秦文公]]之子[[秦静公]]去世,其孙[[秦宪公]]被立为[[太子]]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谥为竫公。竫为太子,是文公孙也。</ref> 前716年,[[秦文公]]去世,[[ 秦宪 二年]] 继位。<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卒…竫公子立,是为宁 应为宪)公。</ref>  前714年 [[ 自郿邑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陕西 省]][[眉 县]] 东北 附近 )迁 至[[平阳[[([[秦国]]国 )|[[平阳]]([[陕西 省]][[岐山 县]] 西南  前713年 与[[亳戎]]交战,[[亳王]]战败,逃往[[西戎]]。 同年 ,[[秦宪公]]发 兵攻 [[ 荡社]]。<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宪公)三年,与 战,亳王奔 ,遂灭 荡社。</ref> 前710年,次子[[秦德公]]出生。<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德公生三十三岁而立。</ref> 前709年,[[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厌恶[[芮伯]]的宠姬太多,将他赶走,让他居住在[[魏城]]([[ 西 西安省]][[芮城县]]北)。<ref>《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ref> 前708年,[[少子]][[秦出子]]出生。<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生五岁立。</ref>同年秋,秦国攻打[[芮国]],由于轻视敌军而战败。冬,[[周桓王]]和秦国的军队一起包围魏城,俘虏了[[芮伯万]]。<ref>《左传·桓公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ref> 前704年,攻灭[[荡氏 (古代民族)|荡氏]]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宪公 部落 十二年,伐荡氏,取之。</ref>同年,[[秦宪公]]去世 在位  ==='''英年早逝'''=== [[秦宪公]] 十二年 而卒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派兵攻打[[西戎]]小国[[荡氏]],不久秦军夺取[[荡氏]]。同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 ,葬[[西山 ]] [[ 大麓]] (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ref>《史记集解·秦本纪》引徐广曰:皇甫谧云葬于西山 其臣下在今陇西之西县。</ref>  [[秦宪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武公]]和[[次子]][[秦德公]]是[[鲁姬子]]所生,[[少子]][[秦出子]]是[[王姬]]所生。[[秦宪公]]死后,[[大庶长]][[弗忌]]、[[ 威垒]]和三父 黜[[ 太子]] [[秦武公]],改立[[秦出子]]继位。 =='''奇闻轶事'''== ==='''编钟之谜'''=== 1978年1月,原[[宝鸡]]县[[太公庙]]村村民[[冉怀绪]]在自家的后院断崖上取土时,发现一套[[青铜乐器]],计有[[秦公钟]]5件、[[秦公镈]]3件,[[宝鸡市]][[博物馆]]得知消息后前去清理。发现出[[青铜器]]的地方在村前老城墙外的一处断崖上的窖穴里,窖穴距崖面约3米,5件[[青铜乐器]]在窖内一字形排列,3件镈围绕钟作半圆状。 出土的这套乐器为[[秦宫]]室重器,5件[[秦公钟]]的形制是一致的,惟大小有差。最大的通高48厘米,重24公斤;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公斤。[[秦公钟]]上的纹饰也是一致的,甬上饰四条小龙,带上有四组变形雷纹,旋部饰重环纹,舞部纹饰可分四个区段,每一区段内有三条变体夔纹相绕。钲部可分五个区段,内饰两条双身夔纹。鼓部饰相向而立的凤鸟一对。3件镈的形制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只是大小有所不同。最大的通高75.1厘米,身高53厘米,舞宽30.4×26厘米,重62.5公斤。最小的通高64.2厘米,身高46厘米,舞宽26.6×22.4厘米,重46.5公斤。 这套编钟是[[秦国]]早期有铭文的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因此被定为[[国宝]],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8件乐器上分铸5套铭文,内容完全一致,3件镈上各铸一套,3件秦公钟上分铸两套,但其中较小的3件钟上范铸的铭文缺少一段,说明这套乐器尚少一件。因这套编钟并非科学发掘出土,是由村民挖土时挖出,当时挖出后也并未及时报告文物部门,农民将镈装到架子车内用土掩盖准备拉回家,由于镈体太大,舞钮部分露出,被人发现,于是才报告了[[文物部门]]。后经做工作,器物才被文物部门收回。因此,缺失的那一件是原来就缺失还是 来缺失?这始终是一个谜。 铭文长达135字,铭文中的“先祖既受天命”又“赏宅受国”则非[[秦襄公]]莫属。先祖之下紧接[[文公]]亦与秦世系相合。铭只叙到[[宪公]],则作器者当[[宪公]]之子。[[宪公]]有三子,三子曾均即位,多数认 作器者当为乃东伐[[彭戎氏]]而至[[华山]],诛三父夷三族,西伐邽、冀之戎、县杜、郑、灭小虢的[[秦武公]] 。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出子为作器者的可能也不能排除,这是其二。 这套[[秦公]]编钟的发现对于确定秦早期徙都平阳意义重大,它的出土地[[太公庙]]一带应当是[[平阳]]故址所在地,这一点已被学术界所接受。有专家推测,[[太公庙]]这套编钟不应当是一个窖藏,应当是一个乐器坑。在其边可能有[[秦公]]大墓。惜那里为现代民宅,无法作进一步确定。这是其三。 [[国家博物馆]][[梁云]]先生依据[[礼县]]发现的这套编钟铭文中的“[[秦子]]××在位”推测认为 [[ ]] [[ 宪公子]] 出子 莫属。这就有了故事:[[太公庙]]出土的那套编钟,也有学者认为当是[[秦宪公]]之子出子所作。因为时代相近,都涉及到[[秦宪公]],且学界对史载[[秦宪公]]葬[[西山]]的理解也意见不一。可[[秦宪公]]的墓葬只会是一处,不可能是两处。这就给这套编钟又增加了一个难解之谜。<ref>[http://dict.youdao.com/search?q=bk:%E7%A7%A6%E5%AE%81%E5%85%AC&wikisearch 编钟之谜],有道网</ref> =='''历史评价'''== [[秦武公]]:"[[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 "
== [[秦出子]] ==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