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陈可冀

增加 8,94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 姓名 = 陈可冀| 男,1930年10月生,福建福州人。1954年毕业于 图像 = [[File: 福建医学院 。1991年当选为中 .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mkxhyxxb/200906/W020100511713261854363.jpg 原图链接]]]| 出生日期 = 3069年10月| 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 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籍贯 = 福建省| 职业 = 中医 | 母校 = 福建医 学院 西苑医院 | 研究 员。领域 = <br>医学}}
<big>'''陈可冀'''</big><ref>[http://www.casad.cas.cn/aca/374/smkxhyxxb-200906-t20090624_1803358.html] 长期从事 中国科学院士 </ref><ref>[http://www.zysj.com.cn/mingyi/chenkeji/index.html]中医世家</ref><br>*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 男,1930年10月生,福建福州人。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 人物简介==* 陈可冀,男,汉族,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全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及老年医学 研究 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教育部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专业顾问;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及多种学术团体、杂志的理事、编委等 确证 世界卫生组织 传统 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特别是心脑 瘀症” 管病临床及研究50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奠基者 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已故郭士魁名老中医一起,首先倡导 活血化瘀 理论与血小板超微结构及功能间的联 为主治疗冠心病,并进行冠心二号等复方 统临床和基础研究 作为主要参与者 得到国内外认同和推广应用;其基础 研究 与心血管科和有关科室从整体、细胞和基因蛋白表达分子水平科学阐释了活血化瘀治疗 心2号”及益气活 心病的作用机理,阐明 复方 瘀证实质。针对冠心病介入 治疗 (PCI)后再狭窄这一 冠心病 防治领域的国际难点,他首先运用活血化瘀中药进行多中心干预研究,临床 心肌梗死; 实验皆证实疗效,为再狭窄药物预防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他 首先 用活血 川芎有效 成分川芎嗪治疗 急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 并研究其抗血小板和血栓素代谢的作 获得显效,现为城乡常 药物之一。他还 首先 临床应 倡导 用温 补方药及 阳益气活血法和附子活性成分 去甲乌药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 并研究其b受体兴奋 证实有显著提高心率 作用 研究 。组织全国制定 府逐 证诊断标准及冠心病辨证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被广泛应用, 研究 果辐射全国。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效动力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代宫廷原始医 活性 档案研究”荣获古籍整理金奖,并先后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 分抗冠脉PCI 果奖;荣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届立夫国际中医药学 奖,求是杰出集体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先 再狭窄作用 培养博士、博士后和学术继承人70余名。曾多次到欧美、日本、东南亚 其分子机理 东北亚各国讲学和访问 获显著 了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和持续发 ;倡议并系统整 ,扶植和造就了一大批新生力量。== 研究方向 ==* 陈可冀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方面,在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 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在 清代宫廷医 疗经验的继承研究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在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方面,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方面,成就尤为突出。== 科研成果 ==* 一、为国内最早从事中医脉象的客观检测研究者之一* 早在1957-1958年间,陈可冀与章宗穆研究员合作,依据中医传统学术思想,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教授马大猷的协助下,制成以酒石酸钾钠为换能 始档案3万余 。1994 的“寸关尺脉搏描记仪”,由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杨树干把脉,对400例17种脉象图与心冲击图、心电图及心音图作了同步描绘,为我国早期之压电晶体式脉象仪。在此基础上,在黄宛教授和张锡钧教授的指导下,陈可冀进行了高血压弦脉特点及其产生机制的研究,将弦脉分为三级,临床及在他自己身上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等试验证明,弦脉形成与儿茶酚胺水平及血管敏感性有关,后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1962 )。由于他在中医脉诊研究和中医学术继承方面取得成就, 首届立夫 奖出席1959年全国群英会。* 二、高血压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60年代前后,西方降压药有长足之发展,但调节症状效果似欠佳。陈可冀在著名老中医赵锡武、郭士魁及黄宛教授指导下,对262例高血压病分八型辨证论治,证明降压幅度虽不甚大,但缓解证候确较好。若能合理进行科际整合,相信患者是欢迎的,他以后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其中针对肝风型之天麻钩藤饮不仅具有调节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功用,更有温和降压和改善脑血循环之效果,平肝熄风,解除头晕、耳鸣有效,可以减少西药降压药之剂量。陈可冀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作了规律性总结,指出了 中医药 调节平衡缓解症状的优越性,可以补西药单纯降压之不足。1959年冬,他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心脏血管疾病 学术 会议上就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了专题报告。* 三、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探索* 1963年,在陈可冀的倡议下,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对当时尚健在的年龄在63岁以上、素食史达14—72年的北京各寺院中的僧尼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血脂水平及中医证候特点进行研究,设有同龄之对照组。结果证明,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和膳食之不平衡,可致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虽形体未必肥胖,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不降低,与赛利调查欧洲僧侣资料略有差别。这107例北京广济寺等寺院之长期食素者,心肾阴阳两虚及肝风证候一般较突出。* 四、整理发扬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之经验* 1962年以后,陈可冀集中进行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总结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补肾助阳”及“含黄酮类中药的应用”等几条途径。在1972年全国防治肺心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会议上他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全国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中西医结合起了积极作用。1961—1962年间,陈可冀结合郭士魁的经验写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规律探讨》一文,发表于《中医杂志》(1962年),注意到郭士魁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善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和活血通脉汤,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经验,同郭士魁一起,进行了一系列活血化瘀临床研究。== 获 ,2003年 情况 ==* 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 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 ,“证效动力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 ,2007年 ,“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荣获古籍整理金奖,并先后荣 首届 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求是杰出集体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2009 等;*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7年被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 2009 获吴阶平医学奖 * 2014年9月22日,于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 主要论文 ==* [1] 陈可冀,翁维良. 饱餐对促、结、代脉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05).* [2] 陈可冀,钱振淮,张问渠,赵孟华. 60例急性心肌梗塞舌象分析[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04).* [3] 陈可冀,单士魁,周文泉,徐艺圃,江幼李. 慈禧太后医方选议[J]. 紫禁城,1981(04).* [4] 陈可冀,单士魁,周文泉,徐艺圃,江幼李. 清宫医药史事:西洋人服用中药治病案例数则[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02).* [5] 陈可冀. 中医老年病学研究方法(续)[J]. 广西中医药,1984(03).* [6] 陈可冀,陈泽霖,祝谌予,乔仰先,吴伯平,姜春华. 冠心病证治[J]. 中医杂志,1984(11).* [7] 陈可冀,周文泉. 清代宫廷延缓衰老药剂简介[J]. 中成药研究,1984(09).* [8] 陈可冀. 传统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况和展望[J]. 老年学杂志,1984(04).* [9] 陈可冀,张问渠,于英奇,张文高. 郭士魁运用散剂治疗心绞痛的经验[J]. 中医杂志,1983(10).* [10] 陈可冀. THE EFFECT AND ABUSE SYNDROME OF GINSENG[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1(01).* [11] 陈可冀. 冠心病辨证治论研究的若干问题[J]. 江西中医药,1981(04).* [12] 陈可冀. 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治法[J]. 赤脚医生杂志,1978(09).* [13] 陈可冀,时振声. 临床病例讨论(风湿性环形红斑)[J]. 中医杂志,1963(11).* [14] 陈可冀. 关于肾气丸与地黄丸类方的临床应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02).== 参考资料 =={{Reflist}}
2,2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