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岭南地区

移除 633 位元組, 5 年前
修改格式
{{Otheruses|subject=[[中国]][[南岭]]以南地区|岭南 (消歧义)}}
[[File:Nanyue001.png|thumb|350px|right|南越国领域]]
[[File:Nanyue.svg|thumb|350px|right|南越国最盛时期最南端的[[领土]]延伸到现今的越南[[富安省]]]]
[[File:Yuanyang-to-honghe-1.jpg|right|thumb|350px|越南红河地区]]
 
'''岭南''',广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五岭]]之南的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省|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海南省|海南]]及[[香港]]和[[澳门]]全境,以及[[湖南省|湖南]]及[[江西省|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以北地区。狭义是单指中国南方五岭南部地区,由于[[宋代]]之后开始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越南]]才分离出去,因此现在不包括[[越南]]北部地区。最狭义单指广东和港澳。
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可能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则并不包括在内。
 
== 历史 ==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部落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九州 (中国)|汉族地区]]的一部分。[[秦朝|秦]]末[[汉朝|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东部至[[广东省|广东]]东部和[[湖南省|湖南]]、[[江西省|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秦以前,对岭南一带,有多种称谓。《[[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 (古代)|广州]],[[春秋时期|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时泛称百越,战国时称“[[扬越]]”,{{Wikisource history link| 史记|113| 南越列传}} 载:“秦时已併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张晏“扬越”下注云:“[[扬州]]之[[南越国|南越]]也。”又“索隐”引《[[战国策]]》云:“吴起为楚收扬越”。[[战国]]时的“扬越”,大致包括今[[两广]]及[[两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岭南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并未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秦时又称岭南“陆梁”,{{Wikisource history link| 史记|006| 秦始皇本纪}} 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正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称陆梁”。“扬越”为较古之名,地域较广;“陆梁”之名后起,专指岭南。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省|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省|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及[[海南省|海南]]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朝|宋代]]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
 
== 自然条件 ==
=== 气候特征 ===
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岭南的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雷州半岛]]一带,[[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热带气候]]。[[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终年不见霜雪。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较长,以广东省为例,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时数]]载1450小时-2300小时之间。岭南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交替变更。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风速较小;冬季大部分地区以北至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大;春秋季为交替季节,风向不如冬季稳定。因全年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充沛,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争艳,各种果实终年不绝。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植物也为动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岭南动物种类较多,是全国动物最繁盛的地区之一。
 
=== 地理面貌 ===
岭南地貌因在历次地壳运动中,受[[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且山地较多,岩石性质差别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岭南河流众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径流量丰富等特点,这些河流绝大多数源自西北部、北部和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岭南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国第五长河,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 自然风光 ===
岭南自然风光阿娜多姿,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的奇景,更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广东名山中,明末清初的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最为欣赏的是[[罗浮山]],曾在隐居处大书“南岳草堂”。
 
== 社会环境 ==
=== 岭南文化 ===
{{main|岭南文化|岭南学派}}
岭南文化指的是岭南地区所有文化的统称。现在,由于香港和广东以及海外广东移民的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岭南文化一般指的是发源于广东地区与现在海南地区的文化。在广西的官话区,语言和文化习俗和北方官话区较为接近。发源于广东地区的文化,海南文化与北方的[[中原文化]]有着差异,主要包括[[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等。
 
=== 商贸经济 ===
古代岭南,由于山高岭峻的阻隔,与[[中原]]沟通困难而开发的较晚。但正是“山高皇帝远”,较少受到中原政治风波的影响,[[经济]]发展一直较为平稳。与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的模式相同,农作物为五谷,尤以[[水稻]]为首,而且种植[[历史]]相当悠久。除水稻以外,岭南水网纵横,气候温和,养鱼、种果、种桑、育蚕,重视经济作物与多种经营。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早开放的港口,海上对外贸易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因此,岭南成就出不少「[[粤商]]」。[[明朝|明代]]至[[清朝|清]]中期,是古代岭南最繁荣的时期,[[广州]]长时间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清朝[[珠江]]商贸航运更加繁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州建立[[粤海关]]和在[[十三行]]{{需要消歧义|date=2017年3月}}建立洋行制度,[[乾隆]]年间开始,淮许外国人在十三行一带开设“[[夷馆]]”,方便经商和生活居住。
 
=== 岭外文化影响 ===
[[商周]]{{需要消歧义|date=2017年3月}}以后,岭南与[[中原]]及[[长江]]流域已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战国时,岭北[[汉族|汉人]]因经商、逃亡或随军征战等原因,逐渐南来。但大规模的南来,则是在[[秦朝|秦代]]统一岭南后才开始的。唐代[[开元]]年间,[[张九龄]]主持扩建[[大庾岭]]新道,使其成为连同岭南岭北的主要通道。“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进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历史上历次汉人的大举南迁,加快了岭南的开发,以[[北方]]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影响了[[越族]]{{需要消歧义|date=2017年3月}}人。另外,历代流人贬官的流放促进了中原[[汉文化]]与岭南各地文化的交流。唐代流贬[[广东]]有史可考者,流人将近300,降官近200。其中名人[[士大夫]]更起到促进的作用,如[[刘禹锡]]、[[寇淮]]、[[秦观]]、[[汤显祖]]、[[柳宗元]]、[[韩愈]]等。北宋时有大批大臣贬至岭南,如[[蔡确]]、[[苏轼]]等。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参见 ==
{{Portal box|中国|地理|广东|广西|海南|越南}}
* [[南岭]]
* [[荔枝]]
* [[岭南文化]]
** 《[[岭南摭怪]]》
 
[[Category:中国地理大区]]
[[Category:岭南| ]]
[[Category:广东地理]]
[[Category:广西地理]]
[[Category:海南地理]]
[[Category:越南地理]]
129,5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