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土卫一

增加 7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土卫一 ''' 又称为“弥玛斯”(Mimas,希腊语:Μίμᾱς,极少情况下拼为Μίμανς),是 [[ 土星 ]] 的一颗卫星,1789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 它以 [[ 希腊神话 ]] 中的盖亚之子Mimas命名。
土卫一是已知的 [[ 太阳系 ]] 中最小的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天体。
==发现==
1789年9月17日, [[ 天文学家 ]][[ 威廉·赫歇尔 ]] 发现了土卫一。他如此记录这次发现:“1789年9月17日,我的四十英尺 [[ 望远镜 ]] 状态出色,我发现了第七颗卫星,当时它位于轨道最西侧。”
==命名==
土卫一以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泰坦巨人的名字命名。当时威廉·赫歇尔的儿子约翰·赫歇尔在其1847年的著作《在好望角天文观测的结果》中以泰坦族巨人的 [[ 名字 ]] 命名了已知的七颗土星卫星,包括土卫一,其理由是萨图尔努斯( [[ 罗马神话 ]] 中的农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是泰坦族的领袖。
依据里德尔和斯科特的希腊-英语词典,土卫一的形容词格为Mimantean(其所有格在拉丁文中为Mimantis,在希腊文中为Μῑμάντος)。在实践中, [[ 英国 ]] 式的形容词格如Mimansian或Mimian则十分常见,而更经常使用的则是短语“of Mimas”。
==物理特性==
土卫一密度较低(为1.17),这表明其可能是由大量的冰体和少量的 [[ 岩石 ]] 构成。由于 [[ 潮汐 ]] 效应的作用,土卫一并不呈完美的球形;其长轴大约比其短轴长10%。从近期卡西尼号发回的图片上看土卫一更接近于卵形。
卡西尼号拍摄的土卫一的高分辨率[[照片]],照片中显示了深达6公里的撞击坑以及右下方的一个深达1公里的峡谷。
卡西尼号拍摄 土卫一最显著的特征是一个[[直径]]达130公里 庞大撞击坑——为纪念 土卫一的 发现者,它被命名为赫歇尔撞击坑。赫歇尔[[陨石坑]]的直径接近于该卫星直径的三分之一,其坑缘 达5公里,部 辨率照片 坑底则深达10公里 照片 而其 显示了深达6 心山峰则高出坑底6公里。如果地球上出现同等比例的撞击坑,则其直径将会达到4000 公里 ,超过了[[加拿大]] 宽度。形成这个 撞击坑 以及右下方 撞击事件几乎将土卫 撞得粉碎:在撞击坑的相对侧仍能清楚地看到断裂地形,这可能是撞击之后横贯星体的冲击波造成的。由于星体表面存在着这 深达1公里 大撞击坑,使土卫一的外观与《星球大战》中 峡谷 死星相似
此外, 土卫一 最显著 特征是一个直径达130公里 表面还遍布着众多较小 庞大 撞击坑 ——为纪念土卫 ,但是其中没有 的发现者,它被命名为赫歇尔撞击坑。 个可以与 赫歇尔陨石坑 的直径接近于该 相匹敌。虽然土 星直径 一遭受过猛烈 三分之 轰击,但是成坑过程并不同 坑缘高达5公里, 部分 坑底则深达10 表面都覆盖着直径超过40 公里 ,而其中心山峰则高出坑底6公里。如果地球上出现同等比例 的撞击坑, 则其 而在[[南极]]地区,却很少有 直径 将会达到4000 超过20 公里 ,超过了加拿大 宽度。形成这个 撞击坑 的撞击事件几乎 。这表明某种地质活动 土卫一撞得粉碎:在撞击坑的相对侧仍能清楚地看到断裂 这些 形,这可能是撞击之后横贯星体 冲击波造成的。由于星体表面存在着这个 大撞击坑 移除了 使土卫一的外观与《 或者某些事物或机制阻止了较大 球大战》中 体对南极地区 死星相似 轰击
此外,土卫一的表面还遍布着众多较小的撞击坑,但是其中没有一个可以与赫歇尔陨石坑相匹敌。虽然土卫一遭受过猛烈的轰击,但是成坑过程并不同一。其大部分表面都覆盖着直径超过40公里的撞击坑,而在南极地区,却很少有直径超过20公里的撞击坑。这表明某种地质活动将这些地区的较大撞击坑移除了,或者某些事物或机制阻止了较大星体对南极地区的轰击。  [[ 科学家 ]] 在土卫一标明已发现的主要地质构造有两种:撞击坑和 [[ 峡谷 ]]
==视频==
281,6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