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地理位置==
龙背山森林公园位于东经119.825255,北纬31.334297,地处[[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内。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与武进相傍。
==自然气候==
===自然资源===
公园区内丘陵起伏,植被茂密,古木参天;修竹婆娑,[[层峦叠嶂]],林壑优美;苍松翠竹浓荫蔽日,潭池溪涧碧水清冽,它以独特的成因和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群山叠翠,以一流的生态资源形成了山水风光,以悠久历史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积淀着丰富的人文景观,砚池、双龙潭、梅影潭、镜池、凤池、缀星池等十数个潭池遍布公园各处,终年泉水淙淙,晶莹泉水汇聚成潭池,散布山间谷底。整个龙背山森林公园,湖光山色辉映,亭台楼阁交互,[[天然]]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良,一年四季溢彩流香。
[[File:苏省宜兴市龙背山公园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气候条件===
公园所在宜兴市全年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5.7oC。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8.3oC。年平均无霜期240多天,生长期可达250天左右,积温5418oC,日照较足,7~8月日照时数最多。农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丰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丰富。
听秋轩,位于宜兴城南门外龙背山麓显亲寺内。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僧方厓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柯九思]]有《听秋轩》诗云:“清池荫密竹,幽鸟语嘤咛;夜静天籁作,白露下泠泠;试问轩中士,喧然果何听;无作亦无止,虚空动性灵。”至正十六年(1356年)兵毁。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邑人吴正志(官至光禄寺丞、江西湖西道佥事)重建“听秋轩”。天启七年(1627年),僧真诚募资重修。崇祯九年(1636年)捐金浚放生池,邑人[[曹应秩]](官河南兵备道)为记。
===西石亭===
西石亭,一名西亭埠、石亭埠、[[梅花]]坞、复古亭。位于宜兴城南龙背山区。此地昔产苏梅,枝杆奇古。唐代昭宗时,宰相陆希声曾于此赏梅,并赋有[[《梅花坞》]]诗云:“冻蕊凝香雪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至明代,邑人吴仕(四川参政)复购地植梅,建别业而居,筑亭称“西石亭”。
明代宰相[[徐溥]]入阁拜相,历经景泰至弘治四朝,被尊为“四朝元老”。在其故里龙背山麓溪隐村建有徐大宗祠(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内有“含清楼”、“归乐堂”、“世德堂”等,均含怡养和[[忠孝]]之义。今为纪念徐溥,故将此亭命名为“含清亭”。
[[File:江苏省宜兴市龙背山公园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浮翠亭===
浮翠亭,位于原法藏寺前,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5-1067),久废。今在此重建。
===流杯桥===
[[流杯桥]],位于石亭埠、水月庵东,一小石梁横跨涧上,靠近射虎亭的南山坡下。相传晋时周处入南山射虎除害,回归途中,至龙背山脚下时,父老们已在涧桥畔迎接,为他置酒庆贺。周处性情豪爽,举杯畅饮,尽兴之际,顺手掷杯于涧,望着此杯随水自东向西漂流而去。后人便称此桥为“流杯桥”。
===显亲桥===
此处原有显亲寺。显亲寺原名[[光孝寺]],宋代靖国元年(1101年)皇上赐额“显亲寺”。明代正统年间改名“镇邑寺”。1927年宜兴农民秋收暴动的指挥所曾设在“显亲寺”,抗战时遭日军焚毁。故此桥定名“显亲桥”,以资纪念。
===双楠桥===
这里,在宋代有“双楠轩”,为名士慕容辉别业。一日,[[苏东坡]]于慕容辉家作客,见门前有两株古楠木,冠如华盖,便题额“双楠轩”,并赋《双楠轩》诗云:“南轩前头两佳木,先生抚玩常不足;尤爱薰风五月初,白银花开光照屋。”故此桥命名“双楠桥”。
[[File:江苏省宜兴市龙背山公园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承云桥===
龙背山区之瑞云山,昔有承云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高九层。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九日,有少年携酒登高,失火延烧至顶,然木毁而砖墙尚存,其形如故。后塔尽毁,塔基犹存。故此桥以“承云”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