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翠湖

增加 14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昆明 ''' 集山水之胜,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千百年来,昆明山水的沧桑变化也十分突出, [[ 翠湖 ]] 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实,最早并没有翠湖,茫茫的滇池水域直逼昆明城下,历 [[ ]] [[ ]] [[ ]] [[ ]] ,延续千年当时“三面皆水”,东面即盘龙江,南面和西面虽然都临滇池,景观却不一样。南面是沙岸,地势低洼,西北面则是蜿蜒起伏的低山怀抱一泓碧水,独向西敞开,与滇池相连,犹如一块玉玦,可以称为滇池的 [[ 翠湖湾 ]]
当时这一段滇池湖岸线,大体沿今东风西路至小西门,转翠湖南路、翠湖东路、翠湖北路外侧的山脚线,经仓 [[ 园巷 ]] [[ 染布巷 ]] [[ 昆师路 ]] 至昆一中校园,再转往北,沿麻园火车站老埂,直到黄土坡。
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和西南边疆的战略要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砖城,把 [[ 五华山 ]] [[ 圆通山 ]] 及其延伸部分都包入城内,在染布巷与小西门之间填建城墙,把翠湖湾变成了人工泻湖,也包入城内,从而强化了其军事堡垒的功能,也大大改善了昆明城内的环境质量。
这段滇池湖岸线收缩后,在西城墙外新形成了一个岸边驻军屯田的小湖湾,称潘家湾。今禄丰等地的潘姓后人称他们的祖先就是这里屯军的统领。
昆明市即将进行的翠湖片区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工程,将突出刻画“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的历史文化主题情景,扩大公共开敞空间,配以具有明清历史特色的兵马奔腾的雕塑,重现“柳营洗马”景观。
翠湖以产荷著称,形成了新的风景特点,虽已出现沼泽化,但仍出水很多,因名九龙池。
 
经过200多年的岁月,翠湖悄悄积累着它的变化,湖边的沐氏别业柳营一直存在,但到明末,九龙池已非禁地,大片水域渐渐成陆,被私家占为菜圃,有的种菜,有的种稻,浅水区仍为莲池,“菜圃居其半”,人们称其为菜海。
此时的滇池湖岸线已远离西城墙,九龙池水沿五华山西麓出城,入顺城桥,汇入盘龙江,达滇池,成为护城河的重要水源之一。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湖中央建湖心亭,在湖北岸建来爽楼,湖心的小岛大概筑于此时,“南北绵亘三百余丈”的“海心大路”大概也筑于这段时间,从湖南岸可以步行到湖心亭,这是翠湖园林建设的最早设施。
[清代中叶,加大了对翠湖培修的力度。嘉庆元年(1796年)有马孺人捐资修一院奉观音大士,继之,工部右侍郎蒋予蒲、迤南道刘钰、云中朱元亮等乡人官绅士庶并省外关心者纷纷捐资,热心乡人倪士元、倪琇辛勤操办,“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许”,又“将周围草塘置买挑填坚阔,遂成基焉”,扩大了[[湖心岛]]。<ref>https://www.sohu.com/a/164800938_740781 小翠湖] </ref>
 清代中叶,加大了对翠湖培修的力度。嘉庆元年(1796年)有马孺人捐资修一院奉观音大士,继之,工部右侍郎蒋予蒲、迤南道刘钰、云中朱元亮等乡人官绅士庶并省外关心者纷纷捐资,热心乡人倪士元、倪琇辛勤操办,“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许”,又“将周围草塘置买挑填坚阔,遂成基焉”,扩大了湖心岛。 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岛上建成了一组楼阁殿宇“咸皆巍峨壮丽”、金漆辉煌的 [[ 莲花禅寺 ]]
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府董国华又在寺西侧编竹木围栏建放生池。
阮元又在原海心大路的基础上,建成贯通翠湖南北的长堤,称为阮堤。堤北段建听莺桥,中段建采莲桥,南段建燕子桥,从此翠湖出现了南北两门。
 
 
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莲花禅院。
  == 清末昆明街道图(局部)==
民国年间大规模疏挖翠湖的是唐继尧。1919年唐继尧主持建成东西向的长堤,称为唐堤,堤东段架卫东桥,堤西段架定西桥,又在东堤路侧建会中亭。
  东西堤头建两座石牌坊“双节坊”,不但为了旌表,也相应控制湖岸线,从此翠湖有了四道门。后来填筑了 [[ 金鱼岛 ]]
20世纪30年代的“整理翠湖公园工程计划”,又一次疏浚翠湖,“以浚淘为主”,清除了湖中的许多淤泥;拆除了一批拥挤杂乱的建筑,将莲花禅院改建为今日所见的湖心亭建筑群,保留了院内大戏台的格局,新建了南北两座三层八角琉璃亭。
经过300多年的疏挖整治,翠湖公园占地22.1公顷,其中洲岛散列,星罗棋布,水面仅占15公顷左右。
 
 
翠湖遭遇的最大灾难是水源干涸。
由于补给翠湖地下水的水源少,过量开采严重,翠湖地下水位下降,致使翠湖干涸,第一自来水厂被迫关闭。
 
 
地下水位下降,远不是翠湖湖盆的范围,敲响了昆明环境恶化的警钟。
1986年,建油管桥抽水站,铺设了2000米长的管道,抽盘龙江水回灌翠湖。但盘龙江水水质越来越差,翠湖水又因不流动而富营养化。
 
 
1997年改为抽取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输入翠湖,日供水约10000立方米,并两次抽干湖水,置换好水。
翠湖是滇池边人们有意为之保留下来享用的一片水域,是昆明古城边滇池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是镶嵌在春城的一颗绿宝石,是十分难得的自然遗产。
 
==参考文献==
{{Reflist}}
29,6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