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花朝戏

增加 59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花朝戏''', [[ 广东 ]] [[ 河源 ]] 市紫金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花朝戏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其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生动形象的语言真实反映了紫金县客家人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精神个性。
===发展===
[[ 光绪 ]] 末期,巫师叶春林,根据客家地方风俗习惯编撰了一些民间故事,并从山歌小调中汲取素养,丰富了唱腔,在"神朝"祭祀完毕后进行演唱,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从此,逐步吸收民间艺术和姐妹剧种的一些东西使这种表演丰富起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自已独特风格的花朝戏出艺术。因此, [[ 叶春林 ]] 的演唱班子,就是紫金县(即原永安县)第一个花朝戏班子。
新中国成立前夕,花朝戏备受反动派的摧残,有些花朝戏班子由于演出讽刺地主、官府的戏,遭到禁演,艺人被抓去坐牢;有些花朝戏珏子被地主豪绅毒化和利用,使之变得黄色下流,为他们开赌场服务。乡人不准妇女去看,艺人被咒为"下九流",社会地位极低,因而纷纷改行,花朝戏这朵花几乎凋谢浬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花朝戏又获得了新生,1956年,根据花朝传统舞蹈、唱腔、整理出《 [[ 八十老翁跳花朝 ]] 》(歌舞),反映了农村中经过土改和合作化之后呈现的新气象,在 [[ 汕头 ]] 专区和广东省的业余群众艺术会演中获得好评,并由华南歌舞团加工后,带到 [[ 北京 ]] 参加全国业余文艺会演。从此,花朝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年成立了紫金县花朝艺术研究小组,并组织了巡回演出团队。1959年成立汕头地区紫金县花朝剧团,挖掘整理了二十多出花朝传统剧目,创作了八十多个现代和古装的独幕和多幕的花朝戏,曾四次参加广东省会演。
花朝戏主要流行于 [[ 五华 ]] 、紫金、河源、 [[ 惠阳 ]] 、惠东、揭阳、 [[ 丰顺 ]] 、兴宁、海丰、 [[ 陆丰 ]] 等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五华县的桥江镇、梅林镇、华阳镇等地的农村俱乐部或业余花朝剧团,不断整理花朝戏传统节目,并且积极创作现代的独幕和多幕花朝戏,多次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并获得好评。<ref>[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4/huachaoxi.html 紫金花朝戏] , 博雅特产网 </ref>
==文化特征==
==代表剧目==
花朝戏传统剧目丰富,代表剧目有《 [[ 秋丽采花 ]] 》、《卖杂货》、《三官进房》、《 [[ 过渡 ]] 》、《苏丹》、《紫云英》、《 [[ 红石岭 ]] 》、《铁公鸡新传》、《送菜》、《 [[ 巧遇回头店 ]] 》等。
[[File:花朝戏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一百五十多出,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也有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主要描写男女爱情或描写人情世界,后者离不开道德劝谕的主旨,较著名的剧目有《 [[ 卖杂货 ]] 》、《三看亲》、《 [[ 双捡菌 ]] 》、《双进房》、《 [[ 秋丽采花 ]] 》和《张郎丢妻》等。解放后新创作的花朝戏剧目,影响较大的有多幕戏《 [[ 紫云英 ]] 》和《红石岭》等,小戏《 [[ 送花 ]] 》和《大年夜》等。另外,还把花鼓戏《 [[ 打铜锣 ]] 》、《补锅》和采茶戏《 [[ 小保管上任 ]] 》等剧目移植为花朝戏,用花朝戏的音乐和技巧来表现。
==传承保护==
花朝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稀有剧种,承载着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人文思想。花朝戏在探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大都宣扬惩恶扬善、忠贞爱国、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观念在花朝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戏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ref>[https://www.360kuai.com/pc/99b8ce7090eec60a5?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乡土丨紫金花朝戏“戏迷擂台赛”开锣] , 快资讯 2019-12-24 </ref>
===传承现状===
===传承人物===
[[ 钟石金 ]] ,男,1943年出生, [[ 广东 ]] 省河源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朝戏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作为一种已经受到重视的地方剧种,从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为了保护这种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县文化部门已经制订了5年保护计划,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进行保护。具体包括:全面开展花朝戏普查工作,收集花朝戏史料,并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和数字技术进行整理,建立系统档案;发挥花朝戏艺术研究室的作用,聘请老专家、老艺人深入开展花朝戏研究;对花朝戏的专项普查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分类出版有关书籍和录像制品;建立升车、土贵、鹧鸪、龙窝、慎田、礼坑、炮子、上车等八个花朝戏生态保护村;采取送戏下乡和到学校免费演出等形式,并开设假期花朝戏学生培训班,培养青少年对花朝戏的兴趣,培育后继人才。
 
[[File:花朝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紫金县花朝戏剧团获得"花朝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File:花朝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1963年,花朝戏《 [[ 苏丹 ]] 》在广州演出期间,主要演员曾受到 [[ 周恩来 ]] 总理的亲切接见。
1988年,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曹禺为花朝戏亲笔题赠"山沟里的山茶花"。
===重要演出===
2010年7月,河源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的3位演员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演出花朝戏传统剧目《 [[ 卖杂货 ]] 》。有着百年历史的花朝戏正式登上百年世博的舞台。
2010年10月,广东紫金花朝戏剧团赴广州参加亚运会特色剧种展演,向中外游客展示客家优秀的民间艺术和特色剧种花朝戏传统剧目《 [[ 卖杂货 ]] 》。
2011年12月9日至11日,在深圳市紫金山文化促进会及海内外乡贤的支持下,花朝戏传统剧目《 [[ 双花缘 ]] 》于 [[ 深圳 ]][[ 福田 ]] 、龙岗两地演出。
2016年5月16日,紫金花朝戏参加了第12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2017年1月,紫金花朝戏《 [[ 三看亲 ]] 》参加了在 [[ 广东 ]][[ 粤剧 ]] 艺术中心举行举行的2017粤戏越精彩--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汇演暨学术研讨会。
2019年8月,紫金传统花朝戏《 [[ 三看亲 ]] 》参加了山东博兴举行的中国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
===荣誉表彰===
1999年,紫金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花朝戏艺术)之乡"称号。
2007年,花朝戏剧团被定为广东省首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花朝戏传统剧目《 [[ 卖杂货 ]] 》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
[[File:花朝戏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16年11月,紫金花朝小戏《 [[ 溪水长流 ]] 》首次进京参加"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获得两个集体奖和 8个个人奖。
==濒危状态==
1、市场萎缩。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生活多元化趋势下,花朝戏演出逐渐被冷落下来。新生代追求时尚,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减退,城市舞台再难有花朝戏的立足之地,即使在乡村,也只能靠一些节会,靠某些机构或个人出租包场,勉强维持一定场次的演出。演出区域由过去的十几个县、市,退缩到现在的三、四个周边县、市。专业剧团每年演出场数由高峰期的三、四百场,锐减至百场上下。民间剧团也纷纷解散,所剩不多。 2、经费不足。紫金县地处山区,是广东省重点扶持的山区贫困县之一,经济比较落后。地方财政对花朝戏的补贴,虽不时有所增加,社会各界也有一些经费资助,但还是很难保证日益增加的支出。设备陈旧,专业剧团演员待遇偏低(现人均月工资不足600元),新剧目生产举步为艰,演出质量无法保证。这些又反过来直接导致演出场次和收入的减少。 3、后继乏人。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本是好事。然而对于花朝剧团来说,是流入的少,流出的多,流出的又多为年富力强的艺术骨干,留下的也奈不住清贫,奈不住寂寞,在等待中苦苦地支撑着演出。县花朝剧团曾先后来过6位艺术院校毕业生,如今一个不剩;原来拥有的较整齐的编导队伍,也早已门类不全,民间剧团艺术人员,为了生计,纷纷改行。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是影响花朝戏生存和发展的致命伤。 4、资料不全。新中国成立初期,紫金县曾有过两次较系统的花朝戏普查,记录了大量剧本及有关资料。可惜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作“四旧”销毁了。现存资料,是编撰《中国戏曲志》时搜集的。时隔20多年,老艺人去世不少,能收集的东西有限。这对花朝戏的传承、研究,带来不少困难。<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2129584905_7eeee309001007twn.html 花朝戏、客家山歌进入大学课堂] , 新浪网 2018-04-03 </ref>
== 相关视频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