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东瓯

增加 13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东瓯.jpeg|320px|缩略图|右|<big>东瓯</big>[http://p1-q.mafengwo.net/s13/M00/37/33/wKgEaVxk0qaAQCZDAAN4zywZ1Y899.jpeg?imageMogr2%2Fthumbnail%2F1360x%2Fstrip%2Fquality%2F90 原图链接][http://www.mafengwo.cn/i/11853738.html 来自 马蜂窝 的图片]]]
''' 东瓯 ''' (前472年-前138年),又称东越、东海,是古代百越部落建立的一个 [[ 国家 ]] ,其国土大致在今日浙江省东南的 [[ 温州 市|温州]] [[台州市| 台州 ]] 中南部一带。
东瓯相传是古代越王后裔的封地,越国灭亡之后割据自立。秦灭六国之后,被降为君长。其君长摇率军参加秦末民变,并在楚汉战争中支持汉高祖 [[ 刘邦 ]] ,因此在前191年,被西汉册封为东海王,建立东瓯国。前138年,东瓯受到闽越的进攻而举国内附 [[ 汉朝 ]] ,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 [[ 安徽 ]] 西部的舒城地区),其故地为闽越所并。
瓯现仍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古称,瓯越至今常是温州人的自称。
==历史==
[[ 周元王 ]] 四年(公元前472年), [[勾践| 越王勾践 ]] 灭吴后,开始分封子弟为公侯,东瓯公被封在东瓯越地。
[[ 周显王 ]] 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彊与楚威王作战,战败被杀,后于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 [[ 越国 ]] 瓦解。
分散在 [[ 江南 ]] 海边,温州一带的越国王族与当地的瓯人(百越诸部族的一支)融合,史称“瓯越人”,首领为东瓯王。越王族中还有一支逃入闽地,同闽人(也是百越诸部的一支)结合,形成“闽越人”。闽越王与东瓯王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但为争部长或正统地位常年争纷不断。据《 [[ 史记 ]] ·封禅书》引用越人之勇言称:“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谩怠,故衰秏”。
前221年, [[ 秦始皇 ]] 统一六国,次年宣布废除东瓯王及当时的 [[无诸| 闽越王无诸 ]] 为君长,其地被置为闽中郡,东瓯从建国到被废共历时二百五十二年。但“秦虽置郡,仍为无诸和摇所据,秦不得而有之”,并无实际控制。
=== 复兴===
[[ 秦二世 ]] 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响应,越王勾践七世孙摇与闽越王无诸率越人跟从鄱阳令吴芮反秦,“越军转战关中,复从诸侯入关。”
[[ 秦朝 ]] 灭亡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但因楚、越有旧隙,担心闽越强大对楚不利,不封无诸为王,而摇则仅为都尉。项羽的狭隘使无诸与摇十分不满,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引兵垓下,助汉高祖刘邦击灭了 [[ 项羽 ]] 的楚军。
公元前202年,刘邦宣布封无诸为闽越王,公元前200年,摇受封为“海阳齐信侯”,时称“闽君”或“闽越君”。 [[ 汉惠帝 ]] 三年(公元前191年),汉廷以“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自此摇定都东瓯(今温州市区),重建东瓯国,成为瓯越中兴之祖。汉初因功对无诸和摇封王,闽、瓯两地保留了越人的自治,并不完全服从于中央汉廷。
[[ 汉景帝 ]] 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吴王刘濞联合七位诸侯王起兵发动反抗,史称“七国之乱”。刘濞派人游说东瓯和闽越,闽越不从,只有东瓯率兵相助。不久,刘濞被 [[ 汉朝 ]] 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击败,投奔东瓯。东瓯王受到汉庭的贿赂,派弟弟“夷乌将军”在丹徒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东瓯王因此得到汉廷的赦免,事后将东瓯王封为“彭泽王”,将夷乌将军封为“平都王”。
=== 覆亡===
七国之乱失败后,吴太子刘子驹逃亡至闽越,得到闽越国王郢的保护。刘子驹怨恨东瓯国王害死了父亲,多次劝说国王郢出兵讨伐东瓯。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郢出兵包围东瓯城,东瓯遣使向汉廷求救。 [[ 汉武帝 ]] 问于太尉田鼢,田鼢认为百越人互相攻击是常见的事,不必前去救援。中大夫严助反驳田鼢认为应当救援。汉武帝派严助从会稽发兵,从海路驰援“东瓯国”,闽越军闻讯撤退。
东瓯国王望为逃避闽越压力,率领其族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后成为三国时期位于淮南的山越势力。汉朝虽然取消了东瓯国的分封,但瓯越平民百姓仍居住于王国故地,其为闽越所并,并多有人为避战乱迁徙至周边东海各岛群。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