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增加 3,02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是一个文化术语。指的是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



'''''是一个文化术语。指的是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同义词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外文名称'''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含义'''

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

'''同义词'''

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类型'''

文化术语

==故事简介==
据说一次诸葛亮出访东吴,目的是称一称东吴的分量,于是亲自为孙权设计了一座“报恩寺塔”,试探东吴是否有能人能够造的出来,而此塔要造高五丈,重达两千斤,最难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塔顶上的铜葫芦,若无模具根本就造不出来。

孙权怕东吴被小看,急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找了许多能工巧匠前来,却都对及铜葫芦束手无策,孙权只能在城门口贴了一张招贤榜,眼看一个月过去了,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过来过去,摇着羽扇好不惬意。

附近有三个摆摊的皮匠,大字不识一个,却也听说了这么一件事, 由于三人面目丑陋,大家都称他们为“丑皮匠”,这件事事实上不仅是孙权一个人的事,而是事关东吴颜面,三人便聚在一起合计,终于想出了个办法。

他们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剪出一个葫芦样子,然后又用牛皮开料,一锥子一锥子的将牛皮缝成了乐一个葫芦模型,然后将其埋在砂里再浇铜水,果然成功造出了铜葫芦,诸葛亮听说这件事,立刻起身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

后来便有了俗语“三个丑皮匠顶个诸葛亮”,臭皮匠由“丑皮匠”演化而来,但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在这句俗语出现之后才被编的故事,虽然不知道编这个故事的人,但可能此人就是东吴人。

许多人可能不记得,在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本上也有一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其中说的是诸葛亮带兵过江,但水流太急,礁石颇多,诸葛亮没有办法,就存在此时有三个皮匠经过,告诉诸葛亮买牛,然后将牛皮整张剥下来,封好后向其中吹起,如此便成了牛皮筏,果然有效,因此有了这句谚语。

那么三个臭皮匠真的就是“皮匠”吗?根本就不是,这三个臭皮匠根本就跟诸葛亮没有一点关系,“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在古代“裨将”就是副将,意思就是说三个副将加起来的智慧完全能够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

至于裨将之前的“臭”,应该是一个谦辞,略带贬义,目的自然是使对比更加强烈。之所以后来将“臭皮匠”解读为“丑皮匠”应该是后世由于谐音以讹传讹的结果,说是被误解千年一点也不为过。
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