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User:慧慧

增加 6,75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姓名;孔尚任
个人介绍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仕前阶段
 
  三十七岁前,孔尚任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出仕阶段
 
  1
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
隐居阶段
 
  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年谱
 
  顺治五年(1648年),一岁   九月十七日,生于山东曲阜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岁   读书于曲阜北石门山中。   少年时期,博采遗闻,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戏曲。   康熙八年(1669年),二十一岁   此前,应童子试,为诸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十岁   前往济南应试,未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十三岁   用田产捐国子监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十五岁   应孔毓圻之聘请,参加修编《孔氏家谱》及《阙里志》。   并训练礼生、乐舞生,监造礼乐祭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六岁   康熙帝南巡,路过曲阜,祭孔子。   孔尚任受荐于御前讲经,受康熙帝赏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七岁   破格任为国子监学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十八岁   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出差维扬,疏浚黄河海口。   于扬州登梅花岭,拜访史可法衣冠冢。   于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拜明孝陵,于栖霞山白云庵访道士张瑶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十一岁   回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十五岁   奉旨回曲阜,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参加曲阜孔庙落成的祭祀典礼。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十六岁   升户部主事,职务为宝泉局监铸。   与顾天石合作,创作传奇《小忽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十一岁   《桃花扇》创作经十余年,终于脱稿。上演,反响热烈。   宫中内侍索要《桃花扇》剧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十二岁   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罢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十三岁   逗留北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十四岁   回曲阜石门山老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十八岁   到河北访友,观演《桃花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十一岁   因津门诗人佟蔗村资助,《桃花扇》刻版印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十八岁   到淮南访问刘延玑,合编《长留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七十岁   卒于曲阜石门山家中。
作品一览
 
  孔尚任一生著作等身,诗文集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出山异数记》等,编辑《人瑞录》、《享金簿》、《平阳府志》、《莱州府志》、《康熙甲子重修孔子世家谱》等。戏曲作品除《桃花扇》外,尚有与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现存暖红室《汇刻传剧》—所收本。而最享盛名的,是《桃花扇》传奇,现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初刻本等。
轶事典故
 
  孔尚任巧解康熙难   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写的。令人奇怪的是,墓碑前建有一道不伦不类的矮墙,还将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了。为什么要建这样一道墙?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猪、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摆好,地上黄毡也已铺就,香雾袅袅,烛光晃晃,一切都已准备停当。这时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后,准备祭祀。当康熙走到孔子墓前准备跪拜时,发现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便尴尬地站在那里,接着,祭祀的鼓乐奏起,康熙帝皱了皱眉,仍站着不拜,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来,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马上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这个充满厚黑态度的哑谜就这样传了下来,为了不再出现类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这道矮墙了。[1]
<gallery>
Example.jpg|说明1http://www.mrzl.com/mingren/wx/uploadfiles/201006/201062821357584.jpg
Example.jpg|说明2
</gallery>
2018年 12月 10号<big>大号文字</big>
姓名;祖咏
个人介绍
1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