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天津图书馆

增加 12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天津图书馆 ''' (英文:Tianjin Library),分三座馆舍,为天津图书馆复康路馆、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和天津图书馆海河教育园馆。其 [[ 历史 ]] 最早可以追溯至1908年成立的直隶图书馆,现在为中国一级图书馆,馆址为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15号,同时位于 [[天津文化中心| 天津市文化中心 ]] 的新天津图书馆已于2012年投入使用。
==历史==
天津图书馆是由1908年创立的直隶图书馆、1929年成立的 [[ 天津 ]] 特别市市立图书馆和1948年成立的天津图书馆合并而来。
=== 直隶图书馆时期===
[[ 十九世纪 ]] 末,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和清末新政的实行,兴办新式学堂之风盛起,随之就有了对各种新旧知识的典籍的大量需求。清 [[ 光绪 ]] 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直隶提学使 [[ 卢靖 ]] 依据“保存国粹,宣传文化,辅助学校教育,增长社会知识”的宗旨,开始筹建直隶图书馆。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1908年6月9日),直隶图书馆开馆,馆址依附在位于河北大经路(今河北区中山路)的直隶学务公所内。开馆初期藏书近20万卷。藏书有天津教育品陈列馆藏有的 [[ 书1342 书]]1342 部、直隶督署赠予的1万余卷图书和提学使司申请经费购得的12万卷图书,后续有严修捐赠的图书1200余部,奉天总督 [[ 徐世昌 ]] 等捐赠图书。 民国二年,馆址迁至中山公园以北一幢楼房,自此便从直隶学务公所内搬迁出来有了独立馆舍。1914年9月又附设通俗图书馆于东马路。1918年9月,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1928年又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1937年7月天津沦陷,馆舍被 [[ 日本 ]] 侵略军占领,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立第二图书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又更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此时馆藏有中文书十万余册,外文书四千余册,至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之前,由于经费有限,馆业不振。
=== 天津特别市市立图书馆时期===
1929年春,随着天津特别市政府成立,颁布《市立图书馆计划大纲》。1931年6月20日举行开馆典礼,馆舍为由天津商会总理王贤宾廉价出让的南开杨家花园住房。1937年天津沦陷,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立第一图书馆。1945年 [[ 抗日战争 ]] 胜利后,恢复原称天津市市立图书馆。
=== 天津图书馆===
抗战胜利后,天津市热心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倡议建立一座规模宏大的图书馆。1947年成立建馆筹备委员会,规划中的天津图书馆在开展一般业务的同时,拟开办展览会、 [[ 音乐会 ]] 、讲演会、放映科普电影等,也进行目视、耳听、身感、脑思相结合的“视听教育”。还拟筹设天津地方、工程、工商 [[ 经济 ]] 、妇女儿童和 [[ 远东 ]] 问题等专门阅览室,作为学术研究者的研究场所。1948年4月,天津市政府将原法租界公议大楼拨予天津图书馆作为馆舍,并于当月局部开馆。
===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时期===
1949年1月,由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教育部派员接管了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和天津市立图书馆,后于3月份,将天津市立图书馆定名为天津市第一图书馆,而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与天津图书馆合并,成立了天津市第二图书馆。 1952年1月,天津市第一图书馆与天津市第二图书馆合并,定名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馆址为承德道12号的原法国公议局大楼。合并后藏书约有40余万册。在这一时期,天津图书馆陆续接受了藏书家任凤苞捐赠的地方志2500余种,藏书家周叔弢捐赠的珍贵 [[ 古籍 ]] 及中外图书一万余册, [[ 顾维钧 ]] 捐赠的中外图书8200余册,还有张叔诚、叶石甫、石景宜等其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捐赠的大量图书。 1982年,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更名为天津图书馆。1983年5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天津图书馆新馆。1986年被列入天津市 [[ 人民政府 ]] 改善城市人民 [[ 生活 ]] 十件实事之一。1991年12月26日,位于复康路15号的天津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 建筑面 积3积]]3.2万平方米,可容纳藏书500万册。
==视频==
251,90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