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62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File: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jpeg|320px|缩略图|右|<big>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27/2d0a744b7fe549dd8db49da4a2ecf23e.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50189132_77819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历史==
在中国 [[ 抗日战争 ]] 期间的1938年3月, [[ 加拿大 ]] 医生 [[ 白求恩 ]] 率领医疗队至中国延安,并在同年5月转到 [[ 晋察冀 ]] 边区五台县工作。他视察了当地的医院,发现药物和医疗器械严重短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很低,令他感到难以开展医疗工作。于是白求恩决定成立一所标准化的示范医院,以作为医疗和教学的用途。他就此向 [[ 毛泽东 ]] 撰写报告,并向 [[ 聂荣臻 ]] 提出设立示范医院的建议;聂荣臻起初认为示范医院会因前线形势的变化而难于维护,但他与叶青山商议后同意了白求恩的建议。
该 [[ 医院 ]] 由白求恩亲自 [[ 设计 ]] 和施工,把一座龙王庙改建为外科病室,设有手术室、消毒室、医务室和洗涤室,用以救治战争的伤员、培训医务干部;同时他让村内的工匠也参与到修建工程当中,修建人员一起在白求恩的指导下改建房舍、修葺门窗、制造医疗器械。医院在1938年9月15日落成,此后被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称为“白求恩模范病室”;聂荣臻、 [[ 宋劭文 ]] 、 [[ 胡仁奎 ]] 等人出席了模范病室的落成典礼,白求恩被任命为院长。模范病室用以救治战争的伤员,但主要的用途是培训医务人员,向各个根据地的医疗人员提供临床教学。
在白求恩模范病室落成典礼的一个星期后,侵华日军进攻晋察冀边区,模范病室组织了多个战地医疗队,在抗日前线工作。过了不久,白求恩模范病室因三光政策而遭到日军焚毁,只剩下一棵 [[ 松树 ]] 和门楼未被毁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1974年根据原貌得以重建。
==结构==
白求恩模范病室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长41米、宽28米, [[ 面积 ]] 为1,148平方米,共建有三所正厅、四所耳房和七所房屋。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的大门朝南,院墙前方有一块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牌,墙上写着“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四合院东面的两所耳房是医务室,由财神庙改建而成,修复后陈设了送药箱,而院门东面的小耳房则用作洗涤室;西面的两所耳房是消毒室,原是瘟神庙,修复后放置了消毒笼。四合院的东侧有七所病房,中间的三所病房住了刚完成外科手术的伤者,两所病房住了重伤的伤者,另外两所住了轻伤的伤者;西侧没有房屋。北面三所正厅是龙王庙改建而成的手术室,修复后有白布包裹四周,房的中间有一张手术台,并陈列了一些 [[ 医疗器械 ]] ;南侧本来是龙王庙的戏台,修复后放置了白求恩的雕像。四合院中间有一棵大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