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2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TB28thSg.OWBKNjSZKzXXXfWFXa !!3017541196.jpg|缩略图|右| [https://img.alicdn.com/bao/uploaded/i2/3017541196/TB28thSg.OWBKNjSZKzXXXfWFXa_!!3017541196.jpg 原图链接] [http://www.tbw-xie.com/ux_570660537863.html 来自同携网]]]
'''钵''': [[ 梵语 ]] “钵多罗”。意译为“应量器”【yìng liàng】。僧人乞食所用器具。制钵最初的材料为泥或瓦,又经药熏,得成为接近于黑色。后来,比丘年纪大了,拿不稳钵,恐钵摔坏,佛陀又允许以铁制钵。钵有固定的尺寸和材料以及颜色制成。钵没有一个平底,是圆底,所以钵是一个不倒翁。钵沿往里收,这样即是钵倾斜,粥饭也不容易撒出。<br>
钵,是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
== '''钵的由来''' ==
据《佛本行集经·二商奉食品》中说: [[ 佛陀 ]] 初成道时,北天竺有 [[ 帝梨富娑 ]] [[ 跋梨迦 ]] 两位商主,将“糗酪蜜搏”供养佛陀。
佛陀思惟:往昔诸佛,皆是持钵受供,我如今当以什么器皿受二商主食物供养。这时四天王知晓,立即以金钵奉上,佛不肯受。四天王又以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渠钵相继奉上,佛陀皆不受。
这时四天王以石钵奉上,佛陀又思惟,如若只受一钵,其他三位天王必将产生烦恼。佛陀将四钵相迭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下,合成一钵。而说偈言:
 
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悯清净心;
 
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钵。
=== '''钵都有哪些讲究''' ===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
 
=== '''体''' ===
 
“体”指钵的材质。《四分律》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
 
=== '''色''' ===
 
 
“色”指钵之颜色。《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熏染其他颜色。
=== '''量'''=== 标题文字 === 
“量”钵的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而汉传佛教则已经没有乞食的传统,因为寺院建有斋堂,所以僧人吃饭也大部分不用钵,而是使用碗筷。当然碗筷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矩,之前有说,今且不赘述。
中国喜欢把自己的工作叫做饭碗,因为工作是生计,是养活自己的方法。郭德纲有一段相声里说,【自己只是个小学生,是祖师爷赏饭吃】。 [[ 法师 ]] 们也常常告诫提醒我们要常年三宝恩德,生惭愧心。
钵是僧人的饭碗,不能打碎。吃的是佛陀的恩德,祖师的产业。如果吃着佛教的饭,又踢 [[ 佛教 ]] 的碗,这就有拿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不道德了。佛陀宣说四十九年,把佛教建立起来,又经过两千年的祖师流传,才把佛教延续至今,如今我们应当效仿祖师将如来家业承担下去,而非任由他人践踏污蔑。祖师守业不易,佛教若是在我们手上段承,那么便要承受千古罪人的耻辱。
汉传佛教从来不乏护教之人,太武灭佛时的昙曜和尚,开创房山石刻的静琬法师,时至今日,不光维护了 [[ 佛法 ]] 命脉,还为世界留下了 [[ 云冈石窟 ]] ,房山石经。
本朝最严重的对于文化打击可谓是毁灭性的,当然不仅仅是佛教,还有道教,儒家,等等许多传统文化都遭到毁灭性打击。在那可怕的十年,同样有为法忘躯的老和尚,陕西法门寺的老方丈良卿法师,在红卫兵要闯入地宫进行破坏时,老和尚只能引火自焚以身殉教。红卫兵被吓退,地宫得以保存。如今法门寺地宫的发掘离不开当年老和尚的殉教。
[[File:Timg3 充分发挥.jpg|缩略图|右|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119756239&di=5d26026de12101b72d618dbb1be20959&imgtype=0&src=http%3A%2F%2Fimg2.imgtn.bdimg.com%2Fit%2Fu%3D2840198232%2C585359412%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 [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68902481 来自网昌拍卖]]]
包钵的袋子,称为钵袋或钵囊。为三种袋(钵袋、药袋、杂袋)之一。《有部毗奈耶杂事》讲到有比丘走路时以手持钵,不慎摔破,后来佛陀教其以衣角裹之,还是又摔破。最后佛陀便教其制钵袋放置。现在的钵袋,挂于肩上用于行路时装钵,其材料及大小并没有特别的规定,被列为尼师坛的特物(随物)之一。
== ''' 古籍解释''' ==编辑===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北末切,音泼。《玉篇》器也。《蘇轼·宸奎阁》庐山僧怀琏,持律严甚。上常赐以龙脑钵盂,琏对使者焚之,曰:吾法以瓦铁食,此钵非法。使者归奏,上嘉叹。
  又《梵书》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世相付受。後魏天竺国王子号达磨,出家入南海,齎衣钵航海。至梁诣武帝,隐嵩山少林寺,以其法传慧可。
6,56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