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24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敔'''(拼音:yǔ,注音:ㄩˇ,粤拼:jyu5)是中国[[汉代]][[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又名龃出,《诗经·周颂·有瞽》有提及“鞉磬祝围”,“围”即敔,故敔也称“围”。
敔的形状像[[伏虎]],木制涂漆,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即木片)。演奏时,奏者要站在敔旁,把敔放在木架上,以籈刮动发声,表示[[音乐]]的停止。敔仅用于古代宫庭雅乐跟祭祀音乐的结束时演奏。古书《尚书·益稷》提及“合止柷敔”,柷示意音乐的开始,敔则示意停止 <ref>[https://www.sohu.com/a/248828636_692416 柷(zhù)起、敔(yǔ)收 | 有始有终的中国古乐器代表],搜狐,2018-08-19</ref>
==历史==
*如[[嘉义县|嘉义]]祭孔所用,为数条竹篾绑成一束。
此三种形制各地不一,竹篾数目有时也不守十条之数,如[[北京故宫]]所藏金漆彩画敔 <ref>[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music/229479.html 敔],故宫博物院</ref> ,即将半截[[竹]]筒析为24条细竹篾。至于演奏,早期只刮动背上的鉏铻,唐以后开始有击打虎首的作法,今日所见,则多半在敔头上敲三次后,再在敔背上的鉏横扫三次。
敔自身形制变化不大,大致上都在鉏铻排列上。常见的有两种:
<center>{{#iDisplay:r0550rxdjh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