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461
次編輯
變更
东方图书馆
,無編輯摘要
==设立背景==
涵芬楼时期,古籍征购的任务由 [[ 张元济 ]] 负责。张氏穷毕生之力蒐书,在《东方图书馆概况·缘起》中自述:“十余年来,搜求未辍,每至京师,必捆载而归。估人持书叩门求售,苟未有者,辄留之。即方志一门,已有二千一百余种。虽多阙,要为巨观。 [[ 日本 ]] 欧美名家撰述暨岁出新书,积年藏奔,数亦非鲜。”甚至在自家门口张贴“收买旧书”。
1925年,涵芬楼改为“东方图书馆”,善本室仍称涵芬楼。商务印书馆以一私人 [[ 企业 ]] ,将盈余支持几乎无获利商机的公共图书馆,此举在当时首开风气之先。此外,以开架式图书馆经营,虽图书容易遗失,但可节省填写借书证、馆员找书的时间,王云五因此认为能够“免去学识庸庸而好漂亮者难为情与恐惧之观念”。
==沿革==
1926年,东方图书馆开始每天下午对外开放,1931年正式开幕。其二十余年的丰富藏书,获致学术界的肯定。“涵芬楼”善本古籍收藏达3,745种,共35,083册,以方志收藏最精全,占全国应有总数84%。馆藏书量高达463,083册,甚至超越 [[ 国立北平图书馆 ]] 。至于与商务相竞争的 [[ 中华书局 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书局]] 图书馆,至1934年的藏书也仅约九万册。
1932年日军进入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总厂、编译所、尚公 [[ 小学 ]] 等 [[ 文化 ]] 设施皆为日机炸毁,东方图书馆除了移送至银行保险库存放的五千余册宋元善本幸免于难外,余皆化为灰烬。有“ [[ 亚洲 ]] 第一”之称的东方图书馆自此一夕消失。
事变后,商务成立了“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张元济任主任, [[ 蔡元培 ]] 、 [[ 胡适 ]] 、 [[ 王云五 ]] 、 [[ 陈光甫 ]] 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