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富陽城牆

增加 1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现城址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筑,东跨鹳山,西临[[苋浦江]](西门外跨河建有[[恩波桥]]),南俯[[富春江]],北至后河。城墙东西宽,南北狭,城周一千丈余(六里,约3200米余),厚一丈八尺(二寻,约5.1米),高一丈四尺(约4.5米),设有陆门八座,[[水门]]两座,八座陆门分别为最初开设的东门昇平门、西门康阜门、南门萃和门、北门达顺门(以上建城楼俱三间)和三座便于出入汲水的小门(小北门、上水门和下水门),以及隆庆五年(1571)在县学前增辟的文明门(上建石亭),两座水门位于城之西北,此外在城东南设有水闸(''图'')<ref>《光绪富阳县志·卷九·地理上·城池》:今城(钱令旧志)在古城东南,广六里,延袤一千丈有奇,厚二寻,高一丈四尺,内外俱甃以石,雉堞一千二百堵,沿城内外俱有马路。城门谯楼四,各三间,为门者四,东曰昇平、南曰萃和、西曰康阜,北曰达顺,又辟三小门以便出入供汲水,并开水门以疏奔湍。城为故明嘉靖三十五年知县桂軏所筑,东跨鹳山、西临苋浦、南俯大江、北带后河。隆庆五年分守参政李淑于儒学之前辟城门曰文明门,上有石亭。</ref>。护城河宋代时东至鹳山,西至苋浦江,南则以富春江为天险,不设城壕,至明清时除北门一带外已大部分湮塞<ref>《光绪富阳县志·卷九·地理上·城池》:县濠(钱令旧志)东至观山,西至苋浦,东南恃长江以为险,斗门二,宣和四年县令吴纺开,今湮塞,尚存县后一带。</ref>。
==城內格局==
原县城内以连通西门和县署的大街为主要街道<ref>《光绪富阳县志·卷九·地理上·城池》:按富阳城南临大江,东傍观山,又濒大江,西滨苋浦,北枕猴岭,故南门阻水不可行,北门荒僻少人行,行人来往俱走东西二门。</ref>(今富春街,原宽4米、长0.5公里),原以青石板、鹅毛石铺设,1949年后经历多次拓宽和路面改建,城内的里弄也多在1996年的旧城改造中消失<ref>{{cite web |url=http://fydaily.fynews.com.cn/html/2015-08/08/content_5_1.htm|title =《那些记录了时代的路名》|accessdate=2016-07-16 |author=陈凌|publisher=富阳日报}}</ref>。原主要的建筑有县署(位于南门直衖与大街交会处,正对南门,其址今为富阳区政府)、[[富阳文庙|学宫]](富阳县学文庙,正对文明门,今尚存泮池,位于富春路实验小学内<ref>{{cite web |url=http://fydaily.fynews.com.cn/html/2015-07/25/content_12_1.htm|title =《池塘里面有个故乡》|accessdate=2016-07-16|author= |publisher=富阳日报}}</ref>)、城隍庙(位于县署东南侧)、永宁寺(俗称大寺)和净觉院(俗称小寺)等,此外在鹳山上建有文昌阁、春江第一楼等,今除文庙泮池均已不存。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