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黎锦晖

增加 11,77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黎锦晖 ]] (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黎锦晖]] 编辑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 黎锦晖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南湘潭 出生日期 1891年9月5日 逝世日期 1967年2月15日 职 业 艺术家 毕业院校 长沙高等师范 主要成就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目录1 '''个人简介'''2 家庭成员3 人物生平▪ 早期创作▪ 曲风转变▪ 主要成就4 主要作品5 人物评价个人简介编辑黎锦晖(Lijinhui 1891年9月5日一1967年2月15日)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黎锦晖1910年前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族乐器。使他从小受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1912年长沙高等师范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职员、编辑、音乐教员等。他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曾尝试着用传统曲调配上文言歌词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曾任《平民周报》的主编,这期间,他编写了两种歌曲集:一是《平民音乐新编》,以器乐曲为主;一是《民间采风录》,以声乐曲为主。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主编《小朋友》周刊,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抗战时赴重庆,1940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建国后,长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家庭成员编辑黎锦晖,湖南湘潭人,早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父松安,晚清秀才。黎家共八子,依次为锦熙,语言学家;锦晖,音乐家;锦耀,矿业专家;锦纾,教育专家;锦炯,铁路桥梁专家;锦明,作家;锦光,音乐家;锦扬,作家。可谓满门俊彦。人物生平编辑早期创作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黎锦晖评价黎锦晖评价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黎锦晖儿童作品集黎锦晖儿童作品集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曲风转变抗战时期,在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激发下,谱写了《向前进攻》等抗日歌曲,标志着创作作风的转变。建国后,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写过一些美术片的电影音乐。主要成就首创儿童歌曲上个世纪初,中国的儿童音乐教育是非常可怜的,只有在教会里才能听到歌唱;音乐课上的儿童歌曲,也民国儿童民国儿童大多用外国现成的曲调,填上中文歌词。就连北阀时流行的那首至今脍炙人口的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竟也是借用一首法国摇篮曲《约翰弟弟》的曲调。中国有自己的儿童歌舞音乐是自黎锦晖开始的。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一首歌,叫《可怜的秋香》,在穷人还没有解放的社会里,人们唱这首歌是要掉眼泪的。中国现代音乐史家分析:这样的歌,极为朴素但手法高超,是作者的心灵在音乐上的映照。黎锦晖在音乐上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幼年时就痴迷于音乐。家乡的花鼓戏、湘剧给了他丰富的音乐滋养,他无师自通,学会了多种乐器。五四运动前夕,他到了北京,戏台上的京昆雅韵,天桥的民间说唱,都为他所钟爱。此时,蔡元培做北大校长,实行“有教无类”,允许外人旁听。黎锦晖也成了北大的一个旁听生。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他的湖南老乡,如毛泽东、沈从文等。蔚为壮观的旁听生队伍,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蔡元培或许没有料到;但原先专修美术的黎锦晖走上用音乐推广国语,最后献身音乐,确是蔡元培耳提面命。 北京二十七中的前身是蔡元培创办的北平孔德学校,黎锦晖曾是这里的教员。有一次,蔡元培到校视察,发现学校校歌竟然采用日本国歌曲调,他马上找到黎锦晖,鼓励他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这是黎锦晖从事音乐创作的转折点。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兄弟8人都很有成就,被誉为“黎氏八骏”。大哥黎锦熙曾任教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的老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致力于改革语言文字,创造新教育和新文化。受大哥影响,黎锦晖也投身于国语运动,并且创造了用音乐来推广国语的独特方式。今天人们熟悉的儿童歌舞音乐,是黎锦晖首创的。他认为学习国语应该从唱歌入手,这个思想使几代人受益。为推广国语,黎锦晖为孩子们写了20多部歌舞表演曲,11部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则拥有完整的故事,有歌曲、舞蹈。黎锦晖依照儿童的特点,把歌曲和舞蹈结合起来,在当时深受欢迎,其影响无可估量。月明之歌曲谱月明之歌曲谱1921年,黎锦晖供职于中华书局,主编了多种儿童杂志和儿童读物,他的作品因此而广泛传播。同时,黎锦晖主持的国语专修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暑期“国语讲习会”,学员多为来自各地的校长或国文教员。借此机会,黎锦晖把自己创编的歌舞音乐作品传授给他们,同时收集大量的民歌民谣。来自民间,又传播到民间,黎锦晖的创作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从推广国语到开创一种新的音乐形式,黎锦晖的努力,已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他为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拉开了序幕。划分戏剧发展1924年3月2日,上海实验剧社借座福州路一家春菜馆,举行春宴。席上黎锦晖致词,黎说:该社对于戏剧的发展,准备分成四种:一、是欣赏剧,注意文学方面,专备文学界中人欣赏;二、是通俗剧,专供社会上一般人观看;三是工人剧,较普通剧更为浅显,专供工人观看;四、是儿童剧,包括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宴会后,演出歌剧《麻雀与小孩》。主要作品编辑黎锦光先生近20年的歌曲创作,作为黎[锦晖]派音乐最主要的传人,其对早期流行歌坛的贡献,对国语时代曲的沿革和升华更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也因其作品的魅力和价值,唱红了许许多多的歌者、艺人。而对渐行渐远的年代和历史资料的缺失不可考,现存的黎先生的作品,就显得愈发弥足珍贵了。《不倒翁》王人美唱 黎锦光词曲 百代《卖饼儿》王人美唱 黎锦光词曲 百代《小天使》电影【小天使】插曲 王人美唱 吴永刚词 黎锦光曲 百代《春花秋月》电影【离恨天】插曲 王人美唱 吴永刚词 黎锦光曲 百代《玫瑰花开》电影【离恨天】插曲 王人美唱 吴永刚词 黎锦光曲 百代《可爱多鲜花》严华唱 黎锦光词曲 胜利《口哨的安慰》严华唱 李七牛[黎锦光]词曲 胜利《狂欢曲》歌剧【桃花太子】插曲 严华唱 黎锦光词曲《探情》周璇/严华唱 李七牛[黎锦光]词曲 百代《叮咛》周璇/严华唱 李七牛[黎锦光]词曲 百代《送大哥》周璇/姚敏唱 绥远民歌 黎锦光改编 百代《梦中梦》周璇唱 金玉谷[黎锦光]词曲 胜利《佳人痴花》周璇唱 金玉谷[黎锦光]词曲 胜利《离别酒》周璇唱 金玉谷[黎锦光]词曲 胜利《四季相思》周璇唱 金玉谷[黎锦光]词曲 百代《采槟榔》周璇唱 殷忆秋词 湖南民歌金玉谷[黎锦光]改编 百代《青楼恨》周璇唱 金玉谷[黎锦光]词曲 百代《龙华的桃花》周璇唱 李隽青词 李七牛[黎锦光]曲 百代《南风吹》周璇唱 江涛词 李七牛[黎锦光]曲 百代《想郎》周璇唱 严华词 李七牛[黎锦光]曲 百代《女人》周璇唱 李七牛[黎锦光]曲 胜利
8,6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