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枣梆

增加 97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枣梆''',山东省菏泽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s://www.360kuai.com/pc/969a7806736edcef8?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山东郓城枣梆姐刘诗云受邀参加CCTV群星文艺中秋晚会获金奖] , 快资讯 2019-08-17 </ref>
枣梆是 [[ 山东 ]] 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在 [[ 菏泽 ]] 、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 它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枣梆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曲调流畅,表现力强,有丰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来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其表演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流行地的区域特性和观众的欣赏习惯正相吻合。
2008年6月7日,枣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20。
==历史渊源==
枣梆原名"本地储",系 [[ 山西 ]] 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受当地语言影响逐步演变发展而成。旧时贬称山西人为"山西",故称山西传入的梆子为"儒梆"。1960年,谐其原音,并因剧种以枣木榔击节伴奏,便将剧种定名为"枣梆"。
枣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从菏泽山西会馆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梆立的碑碣中可以看出,远在 [[ 乾隆 ]] 甲辰以前,鲁西南一带就有山西人"背井离乡"、"远服贾而通货贿"了。当时山西人在本地经营的行业,碑文中注明最多的是"典"--当铺,其他尚有"盐店"、"烟店"、"染坊"、"金银店"等。这些山西商贾中有会唱山西戏曲者,便于闲暇时教当地人清唱。最早的一个教唱者,是 [[ 山西 ]] 晋城的一个银匠,教唱的是一种"泽州调"。学唱的人逐渐增多了,便有了唱"围鼓戏"的习俗。
[[ 光绪 ]] 初年(1875年),山西遭受灾荒,当地的戏曲班社多去外地流动演出。有个"十万班"曾来到鲁西南,在郓城、菏泽等地流动演出了一年多才返回山西。因郓城一带已有了清唱"泽州调"的基础,又熟悉了"十万班"的舞台演出,更加热爱这个剧种了,便聘请山西职业艺人授艺,渐渐能够登台演出。于是,"泽州调"在郓城等地留下了种子,逐渐传播开来。最早被聘为教师的艺人是潘朝绪(艺名"大闺女",枣梆艺人尊称他为"潘师爷")。先后在郓城的刘口樊庄、郭屯、于庙、张集、方庙(原归郓城,后划归梁山县)与南旺(汶上县运河之畔,与嘉祥县接近)等处收徒传艺这里便成为枣梆的发祥地。第一批枣梆艺人有 [[ 珍珠帘 ]] 、史文秀、樊武扎、 [[ 庞石贵 ]] 、侯福勤等。并在郓城县组成了第一个枣梆职业戏班,取名"义盛班",把"围鼓清唱"搬上了舞台演出。后来,"义盛班"分成高升班和义和班,在鲁西南文化遗产从书一带流动演出。
民国四年(1915年),由艺人 [[ 昊凤珠]](青衫,艺名小拔儿)先在巨野县龙堌集,后移至郓城县吕公堂创办科班,培养出"新"字辈的演员王新鼎(黑脸,艺名大金鸽)、梅新贺(小生,艺名小明)、毕新阁、李新胜等。之后,又相继举办"祥"、"永"、"圣"字等科班。
[[File:枣梆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民国十四年(1925年)前后,河北大名等地又有一批上党梆子演员前来加入班社,并带来一批剧目,如《 [[ 徐龙铡子 ]] 》《铜花杯》《海棠关》等,丰富了枣梆的上演剧目,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推进了枣梆剧种的发展。职业班社的演出,受到群众的欢迎,学唱"泽州调"的人也从郓城扩展到梁山、巨野、鄄城、菏泽等地。许多地方的群众自动聘师学艺,筹办科班、玩友班。比较有名的有巨野龙堌科班、郓城吕公堂班、唐店科班、鄄城苏楼科班、樊庄科班、于庙科班。这些科班以鲁西南为基地,辐射活动达到 [[ 河南 ]] 、安徽、河北一带。
抗日战争时期,枣梆剧种遭到严重摧残,很多戏班被迫解散。艺人们有的回家务农,有的参加了抗日工作。尽管如此,枣梆剧种并没有因此而绝迹,艺人们在乡下收徒传艺,培植起很多玩友班,进行演唱活动。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日,郓(城)巨(野)县在郓城陈坡区于庙村建立"游击剧团",以演唱枣梆为主,由艺人 [[ 于恒久]](旦,艺名五贝)担任团长。剧团自编自演了《刘百万》《二流子转变》等剧目,配合政治运动,进行宣传演出,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后,部分枣梆艺人参加 [[ 中国 ]] 共产党冀鲁豫边区第二地区委员会文工团。在郓城何庄举办戏曲艺人训练班,同时建立戏曲委员会,改造旧剧目,排演新剧目。先后演出《 [[ 白毛女 ]] 》《变天账》《小放牛》,以及配合土地改革斗争编演的《王贵祥翻身》,还有揭露还乡团罪恶的《西店子》。改编整理了部分传统剧目,移植改编演出《拳打镇关西》《闹登州》等剧。演员 [[ 周圣礼]](艺名大孩)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在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工农剧社",后改名"冀鲁豫边区民生剧社",由中国共产党冀鲁豫地区委员会直接领导,继续在根据地演出。
1950年,剧社移交菏泽专署领导,建立了菏泽专署人民剧社二组,经过戏曲改革,广大演员的思想觉悟和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高。1954年8月枣梆剧团参加山东省第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传统剧目《 [[ 徐龙铡子 ]] 》《狄青借衣》等, [[ 梁宝兴 ]] [[ 赵凤来 ]] 等主要演员获奖。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菏泽专署已拥有菏泽专署人民剧社二组、郓城县文娱剧社、梁山县大众剧团三个专业枣梆演出团体。此外,郓城、巨野、梁山、东明,以及河南范县等地尚有不少业余剧团,经常在农闲时演出。
1960年,菏泽地委和专署决定以专署枣梆剧团为主,将郓城县文娱剧社及梁山县晨光枣梆剧团合并,组成"菏泽地方戏曲院枣梆剧团",集中了三个剧团的部分优秀演员和音乐伴奏人员,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曾到济南演出《 [[ 代州缘 ]] 》《求妻闹店》《徐龙铡子》《蝴蝶杯》等剧,博得好评。
1964年编演的现代戏《 [[ 牡丹向阳开 ]] 》参加山东省地方戏曲革命现代戏会演,并在 [[ 济南 ]] [[ 贺龙 ]] [[ 罗瑞卿 ]] [[ 彭绍辉 ]] [[ 刘亚楼 ]] 等领导同志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硕果仅存的枣梆剧团,被迫改唱京剧,易名"菏地区京剧团",成为所谓的"枣京",不伦不类,濒于灭亡。1975年10月,因广大群众强烈要求,枣梆剧团得以重新恢复。
[[File:枣梆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枣梆剧种的老演员重返舞台,焕发艺术青春。中、青年演员满怀豪情,才华大展。先后排演了现代戏《 [[ 光棍苦乐记 ]] 》《菊花魂》《父女情深》,参加地区会演,获得奖励。同时,整理改编传统剧目《 [[ 珍珠塔 ]] 》《天波楼》,移植演出《状元与乞丐》《胭脂》《棽龙附风》等剧。除去菏泽地区枣梆剧团外,郓城、巨野、梁山东明等县还有不少业余枣梆剧团活跃在农村戏曲舞台上,后来逐渐撤销、解散。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大庆之喜年,中央电视台网大型活动栏目组积极响应国家十九大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传播产业,让文化走进基层,在全国各地挖掘百姓艺术人才,让优秀节目走进北京央视大舞台,举办了《2019喜迎中秋欢度国庆文艺盛典》。菏泽枣梆姐刘诗云获邀登台演出。<ref>[https://www.360kuai.com/pc/99f9fe48583a88ae9?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菏泽:“枣梆姐”登上央视网中秋晚会舞台] , 快资讯 2019-09-15 </ref>
==文化特征==
==代表剧目==
枣梆的传统剧目到2012年保存下来的有八十多出,其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充满了扶正扬善、尊老爱幼等内容,代表性剧目有"老八本",即《 [[ 天波楼 ]] 》《蝴蝶杯》《彩仙桥》《八仙美》《金玉锁》《红石关》《代州愿》《访四川》以及《天水关》《八卦阵》 《对金刀》《双挂印》《翠屏山》《坐北楼》等。
==分布地区==
枣梆为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区域以 [[ 菏泽 ]] 、郓城、巨野、鄄城、梁山等县为中心,东到嘉祥、济宁南到定陶、曹县以及陇海铁路以北的昊屯等地;西至河南省的长垣、兰考、内黄及 [[ 山西 ]] 省的晋城、长治、太原等地;北到平阴、长清及黄河以北的观城、朝城、范县以及濮阳、大名、武安、涉县带。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 张文英 ]] ,女,1942年9月出生,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菏泽市申报。
[[ 房灵合 ]] ,男,1937年9月出生,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菏泽市申报。
===保护措施===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m0821cr5sbsb0391uj9tzn|480|270|qq}}<center> 题目枣梆戏《秋凤退彩礼》上集</center>{{#iDisplay:e08210k691wz08531kaub7|480|270|qq}}<center> 题目山东枣梆《梦想成真》 演唱:刘诗云</center>
</center>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