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增加 59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expert|time=2019-08-11T12:33:18+00: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
</div>
'''拉 夫·沃 多· 默生'''({{lang-en|'''Ralph Waldo Emerson'''}},{{bd|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catIdx=E}}),生於[[ 波士頓]] [[ 美國]]思想 詩人和散文作 家、文學家。<ref>[https://www.biography.com/writer/ralph-waldo-emerson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傳記]</ref>
== 生平與經歷 早年==爱默生出生於波士頓,他的父親是[[威廉·爱默生]]是一位知名的[[一位 論派]][[ 牧師]] 他逐漸從他相信的教義趨向公式化,並在他的小品《論自然》(Nature)(1837年)發表[[超越論]]的哲學。
1811年, 爱默生 在即將過八歲 兩週前 父親過世 (1811年),隔年他被送到了波士頓[[拉丁]][[學校]]就讀。在1817年10月爱默生14歲時,他入讀[[哈佛大學]]並且被任命為新生代表,這個身份讓他獲得免費住宿的機會。為了增添微薄的薪水,寒假期間他會到Ripley 伯父在[[麻薩諸塞州]][[沃尔瑟姆|沃尔瑟姆市]]的學校進行輔導及教學事務
1821 1812 爱默生從[[哈佛大學]]畢業後 ,他 協助自己的兄弟在母親的家中設 被送到了波士頓公 一所給年輕女性 拉丁學校 就讀 的學校,這是 那裡 於[[切爾姆斯福德]] 設立自己 學校以後的事;當爱默生的兄弟前往[[哥廷根]]讀[[神學]]時,爱默生負責主持這所學校。之後數 詩句受到鼓舞 爱默生都過着擔任校長的日子,然後進了[[哈佛大學神 院]],並於1829年以[[一位論派]][[牧師]]的形象嶄露頭角。1832年,一次與教會幹事關於[[聖餐]]服務的管理權爭執及關於公眾祈禱的疑慮讓他辭職了 才能得到認可
1817年10月,爱默生進入哈佛大學,以新生代表這個身份讓他獲得免費住宿。並開始了 他的 第一任妻子 日記,這可能 [[埃倫·塔克]],她在二十歲時因罹患[[肺結核]]於1831年2月8日過世 美國出現的“心靈行軍”最傑出的記錄
爱默生是[[查爾斯·愛默生]](Charles Wesley Emerson)的遠親 1821年,哈佛大學神學院畢業 查爾斯也同樣是論派牧師, 協助 自己的 姓氏為名成 兄弟在母親的家中設 了[[愛默生 一所給年輕女性就讀的 院]](Emerson College)。 校,當 祖先[[湯瑪斯· 兄弟前往哥廷根讀神學時, 爱默生]]是在1640年移民至麻薩諸塞州的[[易普威治]]定居,是 負責主持 個牧師家庭的先驅 所學校
在1832年至33年間,爱默生到[[歐洲]]旅遊,這段經歷記載 == 《英國人的性格》(English Traits)(1856 一神論社區宣講==1826 )中。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威廉·華茲華斯]]、[[柯爾律治]]、[[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和[[托馬斯·卡萊爾]]。在旅程結束後 爱默生與凱雷仍繼續聯繫,直至凱雷於1881年逝世,愛 默生 被許可 美國充當凱雷的代理人 一神論社區宣講 愛默生的旅遊地點不限 但由 英國, 疾病使 也去了[[法國]](於1848年)、[[意大利]]和[[中東]] 的事業發展緩慢
1835 1829 年, 爱默生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康科特]]買了一所屋子,很快就成 他才被任命 城中最重要 波士頓第二教堂 市民之 神教派牧師 在那裡 亦娶了第二任妻子[[利迪亞·傑克遜]]。 稱她為利迪亚 開始以傳道 而她稱他為爱默生先生,倆人生下的孩子是華都、艾倫、伊蒂絲和愛德華·爱默生。艾倫是以他前妻 身份贏得 字命名,這是利迪亚的建議
===文学生涯===1835年9月 1829年 爱默生和其 志趣相投的知識分子創立了「[[ 超验俱樂部埃倫·路易莎·塔克]] 」,直到1840年7月,爱默生用化名出版了他在1836年9月創作的第一本小品文《論自然》(Nature (Ellen Louisa Tucker 。當作品成為[[超越論]]的基本原則時,很多人立即認為這是[[義大利]]的作品 結婚
1838年 1831年2月8日,埃倫·路易莎死於肺結核時,他的悲痛促使 獲邀回到哈佛大學神學院為畢 質疑自己的信仰和職 典禮致詞 但是在過去 評論立刻震驚整個[[新 幾年中,愛默生已經開始質疑基督 |新教徒]] 社會,因為他 明了當[[耶穌]]是 。從 個人時 開始 他並不是[[神]](當時人們寧願 艾默生自己的講道就 沒有 聽到這樣的言論)。因此 傳統教義 他被譴責 一名[[無 個人對精 論|無神論者]] 用途的探索 表現出理想主義傾向 毒害 宣布 年輕人 思想,面對著這些批評他並沒有作任何回應或辯護 自立自足教義 在之後的40年 的確 ,他 沒有再被邀請到哈佛大學演 道剝奪 基督教在一切外部或歷史上的支持 但在1880年代中期 使它成為個人對普遍道德法的直覺的基礎 他的立場規範 並且使它 成為[[ 考驗美德的生活。 派]]的教 對他幾乎沒有吸引力
1842 1832 早期 爱默生的長子華都因罹患[[猩紅熱]]而夭折。爱默生在他的兩部名作: 首輓歌和他 次與教會幹事關於聖餐服務 小品《經驗》(Experience)中呈現了自己 管理權爭執,及關於公眾祈禱 悲痛 疑慮 在同一年[[威廉·詹姆士]]出生,爱 使艾 默生 同意成為他的[[教父]] 辭職
==尋求對神更堅定的信念== 當愛 默生 成了[[新英格蘭]]及[[美國南部]]外其他國家著名的講演者。當他不能如期出席某些演講 離開教堂 時,[[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會代替 。爱默生會 尋求的是對神的更堅定 演講有許多 信念,而 同主題,很多他 是神蹟 作品內容都是摘自於他 歷史證據所賦予 演講 信念
爱默生與[[納撒尼爾·霍桑]]以及[[亨利·戴維·梭羅]]是友人關係,並常在康科特與 們散步。爱默生激發了梭羅 想要自己 天資。梭羅在爱默生居住的[康科德 (马萨诸塞州)][[瓦爾登]](Walden),也建了一座屋子 啟示-即直接和直接地體驗上帝 。當 梭羅住在瓦爾登 他離開講壇 時, 爱默生提供了食物,並雇用梭羅完成一些工作 他前往歐洲 當梭羅 兩年以後離開華登時 巴黎 爱默生也因要四處旅行去演講而離開 他看到 ,當時梭羅便住在爱默生的家。他們友好的關係卻因梭羅出版第一本書《[[ 河上一周安托萬·洛朗·德·朱西烏]]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Antoine-Laurent de Jussieu 時愛默生給了粗劣意見後而破裂了。本書沒有很廣泛 設計,而爱默生卻帶他去見 己的代理商 然標本收藏 ,這 讓梭羅得承受出版此書的成 些標 和風險。本書讀者不多 按照發展順序排列 ,這 梭羅開始背負債務 印證了他對人與人的精神聯繫的信念。性質 最後 在英格蘭 ,他 們二人調 對[[塞繆爾·泰勒·科爾里奇]],[[威廉·華茲華斯]] [[托馬斯·卡萊爾]]進行 一些分歧,但梭羅在私下仍譴責爱默生逐漸偏離了他最初 難忘 人生觀,而爱默生開始將梭羅看成是一個厭世者。爱默生對梭羅於19世紀時的頌詞給了負面評價 訪問
爱默生雖是個抽象而深奧的作家 1833年 的演講仍然有很多人來聽。爱默生的作品,是以其日記中對針對事物觀察後的意見為主 再次回到家 在他還在哈佛大學就讀時已有 開始 日記的習慣,那些日記都被爱默生精心地編好索引。他把 己的經驗及想法寫在日記中,並帶出 然》 些有意義的訊息 ,並 與他密集且濃縮過的演講精華相互結合。後來他修訂並潤飾演講內容,好放在他 確立了自己 散文及一些其他作品中 知名度和影響力
他是當時被視為大演說家之一的人,以低沉的聲音令聽眾著迷 1834年 ,他 相當具有熱忱,並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且重視聽眾。他對[[廢奴主義]]的直率和不妥協 在馬薩諸塞州 立場,使得他在之後一談 康科德市找 相關主題時就會引起人們的反對及嘲弄。他繼續發表[[激進主義|激進]]的廢除黑奴演講但並不會考慮人們是否喜歡。他努力試著不加入任何公開 了永久 政治運動或團體,並常迫切地要獨立自主 住所 這反映 安頓 他的[[個人主義]]立場。他常常堅持不要擁護者, 工作至關重 成為一個只靠自己 人。晚年時,人們要他算算他 那種安靜 著作數目,他仍然說自己的信念是「無限的個人」 家庭生活
==家庭=====第一任妻子===[[埃倫·路易莎·塔克]](Ellen Louisa Tucker)1829年,愛默生與路易莎結婚。 1831年2月8日,埃倫·路易莎死於肺結核。 ===第二任妻子===[[利迪亞·傑克遜]]1835年,結婚。 ===子女===[[華都·爱默生]] [[埃倫··爱默生]]埃倫·是以他前妻的名字命名,這是利迪亚的建議。 [[伊蒂絲·爱默生]] [[愛德華·爱默生]]。 ==家族==爱默生是[[查爾斯·愛默生]](Charles Wesley Emerson)家族之一。 1640年,他們的祖先[[湯瑪斯·爱默生]]移民至麻薩諸塞州的易普威治定居,是這個牧師家庭的先驅。  查爾斯也同樣是論派牧師,他以自己的姓氏為名成立了[[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 ==論自然耶穌是人不是神==1835年9月,爱默生和其他志趣相投的知識分子創立了「超驗俱樂部」。 1836年,艾默生在波士頓匿名出版了一本95頁的小書,題為《論自然》(Nature),從而發起了超驗主義。找到了解決他的精神疑惑的答案後,他制定了自己的基本哲學,此後他所寫的幾乎所有內容都是擴展,擴大或他首先在“ 自然”中肯定的觀點的修正。 1838年,他獲邀回到哈佛大學神學院為畢業典禮致詞。他的評論立刻震驚整個新教徒的社會,因為他說明了當耶穌是一個人時,他並不是[[神]](當時人們寧願沒有聽到這樣的言論)。因此,他被譴責是一名無神論|者,並毒害了年輕人的思想,面對著這些批評他並沒有作任何回應或辯護。在之後的40年,他沒有再被邀請到哈佛大學演講了,但在1880年代中期,他的立場規範成為一位論派的教義。   爱默生成了[[新英格蘭]]及[[美國南部]]外其他國家著名的講演者。當他不能如期出席某些演講時,[[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會代替他。爱默生的演講有許多不同主題,很多他的作品內容都是摘自於他的演講。 爱默生成為一名獨立的文學家。在這十年中,他自己的個人懷疑和困難被其他知識分子越來越多地分享。在這十年結束之前,他的個人宣言- 自然, “美國學者”和神學院的演講 -召集了一個小組,稱為超驗主義者,他被廣泛認可為發言人。 ==宇宙無處不在的精神==愛默生對宗教的懷疑比他對一神論主義者對奇蹟的歷史性的保留持反對態度更深。 艾默生認為,在理性主義哲學家認為世界是由其組成的機械因果鏈中,沒有自由意志的地方。這個世界只能通過感官而不是思想和直覺來認識。然而,這卻使他們成為環境的受害者,這些人的多餘的精神力量無法真正確定現實。 艾默生從18世紀理性主義的死胡同中重新提出了一種理想主義哲學,他再次斷言人類具有超越感官經驗和事實的唯物主義世界的能力,並意識到宇宙無處不在的精神和人類自由的潛力。 ==內在地審視自我,才是最好的上帝==內在地審視自己的自我,自己的靈魂,才是最好的上帝。從這樣開悟的自我意識中,反過來將有行動自由和根據一個人的理想和良心的要求改變一個世界的能力。因此,人類的精神更新源於個人的親密關係他自己對神聖的“超靈”部分的親身經歷,存在於整個創造物和所有生物中並滲透其中,並且只有一個人費勁地尋找它時,這種體驗才是可訪問的。 艾默生闡述瞭如何以“理性”(對他來說是對永恆真理的直覺認識)的依賴方式與個人對“理解”的依賴方式完全不同,即對感官數據的普通收集和對材料的邏輯理解世界。艾默生關於自給自足和自力更生的教義自然源於他的觀點,即個人只需要對自己的內心深處以尋求精神指導,而這一直是建立教會的職責。 ==發表《美國學者》==1837年8月31日,在《美國學者》中,愛默生描述了他本人已經成為新解放的知識分子的資源和職責。 該講述實際上是對哈佛知識分子的挑戰,警告不要學步,模仿他人,傳統主義和與生活無關的學術。艾默生的“1838年,在哈佛大學神學院演講是另一個挑戰,這次挑戰是針對一種毫無生氣的基督教傳統,尤其是他所知道的一神論。 他否認宗教機構和耶穌的神性,如直接通過道德原則或通過直覺的人的企圖遭遇失敗神感悟美德。這個講話疏遠了許多人,使他幾乎沒有機會傳教,並導致他多年被哈佛排斥。然而,年輕的門徒加入了非正式的超越俱樂部(成立於1836年),並鼓勵他參加活動。 ==唯心論==爱默生早年拜讀[[ 法國]] 散文家[[蒙田]]的作品,並受到其很大影響。他從這些作品中領悟到個人風格,並開始降低他對神的信任。   他從不讀[[康德]]的作品,但他卻讀[[柯爾律治]]對德國[[ 先验唯心论| 先验唯心论者]] 的解釋。這令爱默生不相信靈魂及上帝。     ==宣揚個人主義和自力更生==1840年,他幫助《錶盤》雜誌發行,第一主編[[ 靈魂瑪格麗特·富勒]] ,後來由他本人,從而提供了新的思路超驗主義者試圖呈現給美國民眾。該雜誌雖然短暫,但卻為學校的年輕成員們提供了一個集會點。從他的連續演講系列中,他收集了他的論文分為兩卷(1841、1844年),這使他享譽國際。 第一冊《散文》艾默生鞏固德育為他的想法,個人主義和宣揚的道德自力更生,有責任的修身養性,並且需要自我的表達。 第二卷《隨筆》顯示愛默生將他較早的理想主義適應現實生活的局限。他後來的作品表現出對事物狀態的默契,對自我的依賴減少,對社會的更多尊重以及對天才模棱兩可和不完整的認識。 他是當時被視為大演說家之一的人,具有相當熱忱,並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且重視聽眾。他對廢奴主義的直率和不妥協的立場,使得他在之後一談到相關主題時就會引起人們的反對及嘲弄。他繼續發表激進主義的廢除黑奴演講但並不會考慮人們是否喜歡。 他努力試著不加入任何公開的政治運動或團體,並常迫切地要獨立自主,這反映了他的個人主義立場。他常常堅持不要擁護者,要成為一個只靠自己的人。晚年時,人們要他算算他的著作數目,他仍然說自己的信念是「無限的個人」。 ==《自然的方式》==愛默生對他那個時代的美國的診斷,和一般的浪漫主義者、改革家對工業時代的典型診斷沒有什麼不同,即認為工業和商業使人失去了完整性,而拯救的辦法是恢復精神世界的自由。 《自然的方式》這篇演講可以說是對人和自然的一種贊美。 「讓棉花差一些吧,」他甚至說,「人卻應該更好一些。」 ==美國文明之父==正因為人是關鍵,所以愛默生認為當務之急是去教育受教育者,因為教育者不僅承擔著教育公民的責任,而且決定著教育的性質。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愛默生如此熱衷於去劍橋鎮以及附近其他小鎮作公共演講,他在那兒的聽眾基本上是哈佛 其他幾所大學的學者、大學生和未來的神職人員,即公民的教育者或「思想著的人」。他對「美國學者」的要求可以歸納如下:研究大自然;博覽群書,但切不可做書呆子,那樣,「書籍反倒成了有害之物」;做一個行動者;要承擔責任,即「鼓舞、提高和指引眾人,使他們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實」。此外,「他應當是自由的——自由而且勇敢……像個男子漢」(《美國學者》)。 1860年代,愛默生在美國的聲譽已經確定,因為隨著他逐漸適應社會,時間逐漸淡化了他的叛逆的新穎性。他繼續進行頻繁的演講。 愛默生的聲音和修辭在1834年到美國內戰之間的美國巡迴演講中維持了成千上萬的信仰。他在他那個時代受歡迎的程度,以及他在美國思想史上受重視的程度,都說明瞭這一點:他與他那個新生的國家如此相像。200年后,我们更容易得出這個結論。<ref>[[上帝]http://roll.sohu.com/20111201/n327547653.shtml  搜狐网 -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美国文明之父”] </ref> ==被造成康科德聖賢==他是文化中間人,歐洲的美學和哲學潮流通過這個中間人傳到了美國,在被稱為美國文藝復興時期(1835-65)的文學榮耀爆發期間,他率領同胞。作為歐洲浪漫主義美國支流超驗主義的主要發言人,艾默生指示了宗教,哲學和倫理運動的方向,首先強調了每個人的精神潛能。 1882年,愛默生去世。之後他被改造成康科德聖賢。葬於麻薩諸塞州康科特郡的斯利培山谷公墓。 2006年5月,也就是愛默生發表了「神學院致辭」168之後年,哈佛大學神學院宣佈了UUA(Unitarian Universalist Association)的創立
爱默生過世之後,被葬於[[麻薩諸塞州]][[康科特郡]]的[[斯利培山谷公墓]]。在2006年5月,也就是愛默生發表了「神學院致辭」168之後年,哈佛大學神學院宣佈了UUA(Unitarian Universalist Association)的創立。
爱默生收錄在《Collected Essays: First (1841) and Second (1844) Series》的很多散文,都被認為是100本巨著之一。
== 美国文明之父代表作=====《生命的行為》===《生命的行為》(The Conduct of Life,1860年)揭示了一種發達的人文主義,並充分意識到了人類的局限性。可以將其視為部分供認。
爱默生对社会运动的消极看法和对个人精神提升的积极看法,从来源上说,是康德的“理性的私人使用”和“理性的公共使用”的 === 国翻版。假若你是一个官员、士兵或者农夫,也就是说,一个在社会职能上承担某个特殊角色的 國主要詩 ,那么,你必须得服从这一角色的职能,做一个有用的好公民,这时,你的理性只是这个职能角色的理性,是一种不全面的(“私人的”)理性;不过,当你下班了,或者说短暂地脱离了这一特殊角色后,你就应该不再受这种片面的理性的左右,而应使自己的理性进入全面的(“公共的”)领域,即一个自由的思想者。他在 === 人即改革者 收藏詩歌 这篇演讲中说:“我想听众中没有一个人会否认,我们应当在我们中间确立各种风纪与方式,以便使自己得到应有的指导,并同精神世界建立更明晰的交流。进而言之,我不愿打消我的希望,即每个听众都会感受到内心的呼唤,去抛弃所有恶习、怯弱和局限,立足于他的本职,做一个自由而有用的人,做一个改革者,一个造福大家的人。”一方面是确立风纪,一方面是确立与精神世界的交流,言下之意是,必须改革,但不是社会改革,而是精神改革:“我并非要提倡荒唐而迂阔的改革,我也不想对周围的事情做过激的批评。那会逼得我去自杀,或者同文明社会所有的进步相隔离。”(1846年)
爱默生对他那个时代的美国的诊断,和一般的浪漫主义者、改革家对工业时代的典型诊断没有什么不同,即认为工业和商业使人失去了完整性,而拯救的办法是恢复精神世界的自由。 自然的方式 在五月天 这篇演讲可以说是对人和自然的一种赞美。“让棉花差一些吧,”他甚至说,“人却应该更好一些。”(1867年)
正因为人是关键,所以爱默生认为当务之急是去教育教育者,因为教育者不仅承担着教育公民的责任,而且决定着教育的性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爱默生如此热衷于去剑桥镇以及附近其 這兩卷書確立了 小镇 公共演讲,他在那儿的听众基本上是哈佛及其他几所大学的学者、大学生和未来的神职人员,即公民的教育者或“思想着的人”。他对“ 国学者”的要求可以归纳如下:研究大自然;博览群书,但切不可做书呆子,那样,“书籍反倒成了有害之物”;做一个行动者; 國主 承担责任,即“鼓舞、提高和指引众 ,使他们看到表象之下 事实”。此外,“他应当是自由的——自由而且勇敢……像个男子汉”(《美国学者》) 聲譽
爱默生的教育理想是把美国人培养成“这片土地上的贵族”,从而使美利坚合众国成为那个惟一“能够担当领袖责任的民族”(《年轻的美国人》)。假若说他的教育理想本身是想培养一种全面的人的话,那上面引用的最后一句话(“能够担当……”)听上去却有点刺耳,它散发出某种帝国主义的杂音;由于爱默生常以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等历史上的大帝国来激励美国人,更使人产生这种联想。为了弱化《年轻的美国人》这篇演讲中透出的帝国意识,他委婉提到:“美国看上去很容易激发和表述一种扩张性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个新生、自由、健康而又健壮的民族,作为劳动人民、民主派、慈善家、信徒与圣人的国度,她也应该为全人类说话。”在爱默生出生后第三年(1806),拿破仑率领大军进入耶拿城,刚刚完成《精神现象学》的黑格尔看到骑在马背上的拿破仑,仿佛看见了他刚在这部著作中所描述的那个“世界精神”。但拿破仑帝国不久就瓦解了,这时,包括黑格尔以及后来的托克维尔在内的一些欧洲大思想家开始把希望的目光投到大西洋对岸的这个刚独立不久的新国度。爱默生可能由此突然意识到了美国在未来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使命,于是,他的超验主义的个人主义就以历史哲学或者国家哲学的形式结束。他在他那个时代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他在美国思想史上受重视的程度,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与他那个新生的国家如此相像。200年后,我们更容易得出这个结论。<ref>[http://roll.sohu.com/20111201/n327547653.shtml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美国文明之父”], 搜狐网, 2012-12-01</ref>==參考資料==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学家]]
[[Category:文学家]]
72,9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