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学

增加 7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中学 ''' (英语:Secondary school)是中等 [[ 学校 ]] 的简称,为紧跟着小学教育之后的学历教育机构,通常也称为 [[ 中等教育 ]] (Secondary Education)机构。此阶段的教育是为了之后的更深等的 [[ 教育 ]] 或是职业训练而设。中学和小学之间的界限随着国家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一般是在入小学后的第七到第十二学年之间,有些国家会在这之间设立初级中学(台湾在1970年代改称“国民中学”)及高级中学。除了包含 [[ 高等教育 ]] (例如大学)预备学程的一般中学外,就业训练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属于二级教育的一环。
==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中等教育学校产生于 [[ 文艺复兴 ]] 时期的 [[ 欧洲 ]]
当时兴起的一批学校主要向学生传授拉丁文与古典文法,以期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 [[ 贵族 ]] 阶级需要的人才。由于这些学校偏重文科知识的教育,基本没有 [[ 自然科学 ]] 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多由 [[ 天主教 ]] 会或教士个人开办,所以科目设置比较狭隘,但比起中世纪的经院教育,已经有了令人注目的进步。
1387年, [[ 英国 ]] 建立温彻斯特公学。公学的性质与科目设置与文法学校基本相同,但是由公共团体筹办,以培养公职人员为教育目标,所以称为公学。1446年,英王 [[ 亨利六世 ]] 下令,将先前设在伊顿,专门收纳文法学校优等生的学校改为公开的文法学校,后称 [[ 伊顿公学 ]]
文法学校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接受五年的教育,毕业后可进入 [[ 大学 ]] 深造。由于在校期间接受了大量的 [[ 拉丁文 ]] 与古典文法的教育,毕业后可以直接投入社会工作,也可以在大学中接触各个学科的古典著作,这与现代意义上中等学校的意义与作用十分接近。故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文法学校与公学,是近代中等学校的雏形。
==中国大陆==
中学教育由初级中学(初中)和高级中学(高中)组成。初中在大多数省市是九年 [[ 义务教育 ]] 的最后三年,包含第7到第9学年,分别称作初一、初二、初三,或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 上海市 ]] 等采用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制度的地区(简称“五四分段”),初中阶段则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6到第9学年,分别称作预备年级或“中预”、初一、初二、初三)。初三结束有一次毕业考试,通过了毕业考,才可以获得初中学历。初中毕业生通过参加中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高级中学或“三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部分地区已将毕业中考“合二为一”。高中则是第10到第12学年,称为高一、高二、高三。高三毕业生通过参加 [[ 高考 ]] ,高考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者便可入读。
273,6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