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话文

增加 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白话文 ''' ,亦称语体文,是指以各 [[ 汉语 ]] 分支的现代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以区别 [[ 文言文 ]] (为春秋时期至20世纪初的写作规范)。[1]
==历史==
古代写作规范起源自中国春秋 [[ 战国 ]] 时期的汉语口语。据学者 [[ 胡适 ]] 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两个方向发展。 [2]   至中国唐宋时期,汉语口语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愈加明显,此时,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如 [[ 唐宋八大家 ]] [[ 散文 ]] ,即古文运动的作品[2] ;另一种是在两汉至魏晋 [[ 南北朝 ]] 汉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汉文,如 [[ 西汉 ]] [[ 史记 ]] 》、 [[ 东汉 ]] 佛经翻译、 南北朝 [[ 刘义庆 ]] 的《 [[ 世说新语 ]] [2] ;第三种则是各种白话文的源头,如唐代的变文 、宋代的 [[ 话本 ]] 等。   到了元、明、清的近世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 [[ 桐城派 ]] 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谓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谓的近代白话,比如《 [[ 水浒传 ]] 》、《 [[ 西游记 ]] 》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差异。
[[ 辛亥革命 ]] 之后,中国普遍有着各种改革旧有文化的思想;知识分子 [[ 陈独秀 ]] 、胡适等除了大力引进各种西方学说,标榜科学与民主外,因鉴于文言文有碍于表情达意,也鼓励白话文。他们积极提倡以近口语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我手写我口”,竞相出版刊物,如《 [[ 新青年 ]] 》等,为文学带来一片新思潮。随着1919年所发生的 [[ 五四运动 ]] ,当时全中国弥漫着一片反传统、求革新的呼声,进一步推助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
新文学运动之后,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以符合官话口语词汇、语法的白话文逐渐取代了与口语脱离的文言文。与此同时,中国各地语言都相继出现了各自的口语书面化尝试和努力。但在台湾和 [[ 中国大陆 ]] ,政府强制推广基于官话制定的官方标准语(“国语”或“普通话”)及相应的现代汉语白话文,令各地一度出现的口语书面化运动无疾而终。然而在 [[ 英国 ]] 殖民地 [[ 香港 ]] 和以粤语人群为主的海外华人社区,语言没有受到限制。 [[ 粤语 ]] 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发展,符合粤语口语词汇、语法的粤语白话文也得以延续并在民间广泛使用。 [[ 台湾 ]] 自解严后,一度受压抑的台语白话文最近有复苏迹象。
107,5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