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切韵

增加 4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切韵 ''' 》是中国可见的最早的一本 [[ 韵书 ]] ,被称作“韵书之首”。现在已无法看到原貌,因此一般是指 [[ 敦煌 ]] 出土的唐人传抄的《切韵》和 [[ 故宫博物院 ]] 馆藏《刊谬补缺切韵》。后世的韵书,如唐《唐韵》和宋《 [[ 广韵 ]] 》,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1]。
==源起和成书==
[[ 隋文帝 ]] 开皇(公元581 —600 ~600 年)年间,由陆法言集当时八名文人(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于家聚会时讨论商定,并于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成《切韵》。
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5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 [[ 同音字 ]] 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来源请求]
据陆法言《切韵序》所说切韵之目的不在于“诗家承谱”,而是放眼“范式方音”和“广文路”、“赏知音”的,换言之,创建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 [[ 音韵 ]] 之规范。他还指出,当时各地的方言、文人发音都非雅音[注 1] ,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韵书[2]
==对比和批评==
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广韵》中也收录了切韵序一章。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
而也正因为陆氏追求的是“辨析毫厘,分别黍累”,所以也常在此处被人指摘。关于古今 [[ 学者 ]] 对《切韵》(广义上指以切韵为基础的一系列韵书,包括《广韵》等)一般有三派批评: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依《切韵序》所叙,《切韵》依据刘臻等八人讨论出《切韵》,按 [[ 陈寅恪 ]] 查实其中刘臻、颜之推、萧该皆在 [[ 金陵 ]] 长大,魏彦渊、李若、辛德源、薛道衡四人在邺下( 河南省 [[ 安阳市 ]] 和河北省 [[ 临漳县) ]]) 长大,卢思道十五岁入邺下,无一人世居 [[ 长安 ]] [3]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 [[ 汉语 ]] 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 [[ 集韵 ]] 》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成为了一系系统,直到《 [[ 中原音韵 ]] 》的时代才被打破。
==视频==
273,5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