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切韵

增加 2,61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切韵》是中国可见的最早的一本韵书,被称作“韵书之首”。现在已无法看到原貌,因此一般是指敦煌出土的唐人传抄的《…”
《切韵》是中国可见的最早的一本韵书,被称作“韵书之首”。现在已无法看到原貌,因此一般是指敦煌出土的唐人传抄的《切韵》和故宫博物院馆藏《刊谬补缺切韵》。后世的韵书,如唐《唐韵》和宋《广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1]。

==源起和成书==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由陆法言集当时八名文人(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于家聚会时讨论商定,并于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成《切韵》。

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5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来源请求]。

据陆法言《切韵序》所说切韵之目的不在于“诗家承谱”,而是放眼“范式方音”和“广文路”、“赏知音”的,换言之,创建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音韵之规范。他还指出,当时各地的方言、文人发音都非雅音[注 1],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韵书[2]。

==对比和批评==

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广韵》中也收录了切韵序一章。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

而也正因为陆氏追求的是“辨析毫厘,分别黍累”,所以也常在此处被人指摘。关于古今学者对《切韵》(广义上指以切韵为基础的一系列韵书,包括《广韵》等)一般有三派批评: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依《切韵序》所叙,《切韵》依据刘臻等八人讨论出《切韵》,按陈寅恪查实其中刘臻、颜之推、萧该皆在金陵长大,魏彦渊、李若、辛德源、薛道衡四人在邺下(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北省临漳县)长大,卢思道十五岁入邺下,无一人世居长安。[3]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成为了一系系统,直到《中原音韵》的时代才被打破
251,8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