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阅江楼

增加 1,79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阅江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南京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ref>[http://www.mafengwo.cn/poi/1533.html 阅江楼] , 蚂蜂窝 2020-02-11</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南京阅江楼和武汉 [[ 黄鹤楼 ]] 、南昌 [[ 滕王阁 ]] 、岳阳 [[ 岳阳楼 ]] 都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名楼。阅江楼的特色,一是高,山高78米,楼高52米,总高130多米,是最高的名楼;二是精,处处精工细作,精雕细刻,无比华美;三是内涵丰富,有许许多多历史文化积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的足迹和作品;四是皇家气派,因为只有南京,出过十姓二十六位帝王,这里的建筑都是按照皇帝的规格建造房屋。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File:阅江楼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基本信息==
==简介==
===概述===
<p style="text-indent:2em;">"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副绝妙的对联,是 [[ 南京 ]] 阅江楼六百年风
<p style="text-indent:2em;">雨沧桑的真实写照。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但见浩瀚的大江滚滚东去,一览无余,仿佛郑和下西洋以来六百年烟雨尽收眼底。阅江楼工作人员介绍说,当年郑和庞大的船队就是从南京下关龙江出水,浩浩荡荡地从这里驶向太仓刘家港起锚地。
<p style="text-indent:2em;">阅江楼风景区总面积31公顷,其中水面占1/3,陆地占2/3,绿化覆盖率达85%。景区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 [[ 孙中山 ]] 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五色土、静海寺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p style="text-indent:2em;">景区阅江楼以明文化为主题,分"统一、开放、发展"三大主体;分别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图等。景区内还有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江南四大名楼》双面绣、《阅江楼记》汉白玉雕刻、阅江楼鼎、狮岭阅江浮雕等5个"全国之最大",立意新颖,工艺精湛,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阅江楼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
===社会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南京阅江楼自开放以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人到此游览,除了观赏此楼独特的江淮风情外,对郑和下西洋史诗般的画卷流连忘返。有人赋诗赞美道:"郑和当年启国门,艨艟鼓角气祥和。六百年后重开放,登楼再听盛世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筹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 [[ 《一四〇五--郑和下西洋》 ]] ,开拍仪式在阅江楼举行。二〇〇五年七月十八日开幕的 [[ 南京 ]] 阅江楼大明雄风主题灯展中,将特设《郑和下西洋》灯组,下部层层波涛翻滚变幻,上部大船林立、巨帆片片,别致的造型设计,精工制作的船队、人物,丰富多彩的灯光变化,再现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File:阅江楼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全国之最===
<p style="text-indent:2em;">1、石狮子---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对雄狮,高4.8米,重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整块雕刻而成,风格为明太祖时期,并按照盱眙县明祖陵的守门狮子刻制。两只雄狮,气势雄浑,具有皇家气概。
<p style="text-indent:2em;">2、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 [[ 《古文观止》 ]] 。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p style="text-indent:2em;">3、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p style="text-indent:2em;">4、郑和下西洋瓷画---这是中国最大的瓷画,高12.8米,宽8米。壁画背后是 [[ 唐伯虎 ]] [[ 祝枝山 ]] 的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5、 [[ 青铜浮雕]]--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阅江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历史渊源==
===历史背景===
<p style="text-indent:2em;">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1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 [[ 《又阅江楼记》 ]] 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停建原因===
<p style="text-indent:2em;"> [[ 朱元璋 ]] 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完成建设===
==建筑结构==
===结构===
<p style="text-indent:2em;">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b11410102ycm0.html 南京阅江楼(一)仪凤门] , 百度快照 2018-09-07</ref>
===风格===
[[File:阅江楼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阅江楼碧瓦朱楹、飞檐峭壁、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 [[ 朱棣 ]] ,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 K 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 K 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p style="text-indent:2em;">阅江楼
<p style="text-indent:2em;">钟楼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画高十二点八米,宽八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间 [[ 郑和下西洋 ]] 这段辉煌历史,其中有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以及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
<p style="text-indent:2em;">巨幅瓷画上还反映了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立"天妃宫牌",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厅内有一条复制的郑和宝船和一个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锚,这两件实物,生动具体地证明了南京是郑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p style="text-indent:2em;">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 [[ 朱元璋 ]] 、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布局===
<p style="text-indent:2em;">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 ]] 、"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p style="text-indent:2em;">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朱元璋《阅江楼记》===
<p style="text-indent:2em;">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诗》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诗云:"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询于儒者,考乎其书,非要荒之不治,实分茅胙土,诸侯以主之,天王以纲维之。然秦汉以下不同于古者何?盖诸侯之国以拒周,始有却列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尧之居平阳,人杰地灵,尧大哉圣人,考终之后,舜都蒲坂,禹迁安邑。自禹之后,凡新兴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势以居之,故有伊洛陕右之京,虽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时君生长之乡,事成于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称中原者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驭,华夷弗宁,英雄者兴亡叠叠,终未一定,民命伤而日少,田园荒废而日多。观其时势,孰不寒心?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凡首乱及正统者,咸无所成,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民心既定,发兵四征。不五年间,偃兵息民,中原一统,夷狄半宁。是命外守四夷,内固城隍,新垒具兴,低昂依山而傍水,环绕半百里,军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异乎?不过洪造之鼎新耳,实不异也。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 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既名之后,城因山之北半,壮矣哉。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登斯之山,东南有此之景。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以其地势中和之故也。备观其景,岂不有御也欤?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噫,朕生淮右,立业江左,何固执于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会万国,当云道里适均,以今观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劳民而不息,亦由人生于彼,气之使然也。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
[[File:阅江楼4.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朱元璋《阅江楼记》序===
<p style="text-indent:2em;">(洪武七年二月)朕闻昔圣君之作,必询于贤而后兴。噫,圣人之心幽哉。朕尝存之于心,虽万千之学,独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试令诸职事妄为 [[ 《阅江楼记》 ]] ,以试其人。及至以记来献,节奏虽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终无超者。朕特假为臣言而自尊,不觉述而满章,故序云。
<p style="text-indent:2em;"> [[ 洪武 ]] 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皇帝坐东黄阁,询臣某日:京城西北龙湾狮子山,扼险而拒势,朕欲作楼以壮之,雄伏遐迩,名曰阅江楼。虽楼未造,尔先为之记。臣某谨拜手稽首而曰:臣闻古人之君天下,作官室以居之,深高城隍以防之,此王公设险之当为,非有益而兴。土皆三尺,茅茨不剪,诚可信也。今皇上神谋妙算,人固弗及,乃有狮子山扼险拒势之诏,将欲命工。臣请较之而后举。且金陵之形势,岂不为华夷之魁?何以见之?昔孙吴居此而有南土,虽奸操,忠亮,卒不能擅取者,一由长江之天堑,次由权德以沾民。当是时,宇内三分,劲敌岂小小哉?犹不能侵江左,岂假阅江楼之拒势乎?今也皇上声教远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已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夫宫室之广,台榭之兴,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皇上拔乱返正,新造之国,为民父母,协和 万邦,使愚夫愚妇无有谤者,实臣之愿也。臣虽违命,文不记楼,安得不拜手稽首,以歌陛下纳忠款而敛兴造,息元元于市乡。乃为歌曰:天运循环,百物祯颁。真人立命,四海咸安。臣歌圣德,齿豁鬓斑。亿万斯年,君寿南山。
===宋濂《阅江楼记》===
<p style="text-indent:2em;">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栏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厄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 之勤,必日:"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p style="text-indent:2em;">虽然, [[ 长江 ]] 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p style="text-indent:2em;">臣不敏,奉旨撰记。
<p style="text-indent:2em;">注释:
[[File:阅江楼5.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藻井:是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做法。古人穴居时,常在穴洞顶部开洞以纳光、通风、上下出入。出现房屋后,仍保留这一形式。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
<p style="text-indent:2em;">三气:指天、地、人之气;
<p style="text-indent:2em;">太祖:明太祖 [[ 朱元璋 ]] ,著有 [[ 《阅江楼记》]];
<p style="text-indent:2em;">铅华:指虚浮粉饰的东西。
===阅江楼序===
<p style="text-indent:2em;">阅江楼自明朝 [[ 朱元璋 ]] 开始,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当代写阅江楼并具有代表性的辞赋作品是 [[ 《阅江楼序》 ]] ,作者是中国著名辞赋家天山客王宇斌先生。本篇《阅江楼序》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全篇气势雄浑,行文有一种磅礴的王者之气,揽景聘怀,纵目遐思,语句铿锵有力。文章叙述了阅江楼的地理、历史、人文、景色,及登临联想。文章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阅江楼,皇家气韵是其特点,本文在此方面有突出的描述。 阅江楼序
<p style="text-indent:2em;">(放眼为韵) 作者:天山客(王宇斌)
<p style="text-indent:2em;">★其有皇家气韵,镌洪武之篇章;玺宝构形,动霓皇之俊赏。领五岳而收四溟,挈星枢而控海港。心波里,渡古今形形色色;落霞中,映多少苍苍茫茫。雨霁涵情,泛虹彩以绚秋;雁疆弗界,寄渔歌而流响。觅金谷之旧路,蝶送芳萦;睇采珠之巨泽,鱼游荷荡。时尔暑怯繁荫,祥洽翠冈,岚护丹崖,花翻细浪,多为和谐之吉兆也。来有清风相送,登有玉女引赏。难得新友知音,娱超饮秋滕王。
<p style="text-indent:2em;">★吴天宽,楚梦远。金戈销,苍烟散。江上石头,听惯沛厉惊波;天边光影,融入浮沫飞霰。想阿房齐云,非不广矣,尽焚于兵灾;历代豪奢,非无金也,多失于修短。岁月如梭,非无痕也,剩几许风流?秦淮涨腻,非无梦也,散六朝歌宴。忆仲谋英姿,小乔靓丽,素琴东风,苍龙野战。赤帜撼敌,黄旌动魄。素气云浮,浚流激湍。淼淼波推,似掩渡江之呼;漠漠烟沉,壮存投江之叹!地道城堞,记寇仇之血债;天妃庙宇,踞静海之崖岸。清眸处,广乐均存,再闻华夏之强音;楸枰犹在,静入豪杰之旷览。临雄关以凭吊,沧桑醒志;似史鉴之重开,古今贡眼。吾炎黄秉雪梅之精神、劲松之骨干,在此皆可一阅也……<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002/23/9570732_502947153.shtml 阅江楼的诗文与楹联艺术 ] , 百度快照 2015-10-2</ref>[[File:阅江楼6.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嗟夫,近钟山而中山慰,塑 [[ 郑和 ]] 而祥和见。国门肇开,跨霓彩之双桥;星际归航,拥烨天之两弹。鳞楼高耸,合千章佳木;银燕轻灵,逾百叠崇巘。珍禽语新,田塍穗满。物阜恬熙,船笛浮幻。明霞与旅雁横秋;天际涵长江一线。浩气生时,直觉青山我有,长江可牵。大块入怀,流云任剪。物候番昌,来证鹜霞之新梦;神皋地迥,犹有鹤云之留恋。任其山人惬怀,海客拍栏;名士为吟,神仙忘返。大英雄,忧关民庶;真才子,辞无炫焕。天地蜉蝣,莫知趋利急功;沙边野凫,任其争鸣放言。君子守志以恒;睿者知机顺变。俯仰感怀,信然游娱;超然磊落,妙觉真禅。溯长江如秤杆,似量山河之重?嵌宏楼以准星,可作隆兴之验!乾纲律行,丹坤莫玷。官声惟实,民意即天。噫!阅江之旨实为阅世矣!
<p style="text-indent:2em;">★吾虽天涯之客行,但慕先贤而未晚。追子健,储五车而不骄;思相如,效八斗而何惭。镜台已清,聊胜捻珠;心瀛可度,澄无杂念。淳朴维宁,存天伦之至爱;灵台悦唔,奉陋室之慈颜。养气合德,与世无亏,健行尊道,结友随缘。开席有谁?再擎宴夜之金杯;块垒可浇,敢拟骑鲸之诗卷。气敛天标,纳宇宙大可敞怀;岚消森岩,会云龙犹为未晚。仁者乐山;谁来参极究奥;智者乐水,悟得知谦向善。于此,直欲墨研玄湖,水注东海之千瓢;笔擎松柏,云取天西之一片。千古英雄,难将黛色尽收?未了斋主,直把江花赋艳。登峰怀远,喜经天之日月昭朗;阅江纵目,知华夏之元气绵绵。天山客抚槛而吟:
<p style="text-indent:2em;">军人凭证件免费,儿童1.3以下免票,无儿童票。
[[File:阅江楼7.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交通===
==阅江楼申遗==
<p style="text-indent:2em;">2012年10月9日从 [[ 南昌 ]] 市滕王阁管理处证实滕王阁(南昌市)、岳阳楼(岳阳市)、黄鹤楼(武汉市)、鹳雀楼(山西永济市)、 [[ 蓬莱 ]] 阁(山东蓬莱市)、大观楼(昆明市)、阅江楼(南京市)、 [[ 天心阁]](长沙市)、 [[ 钟鼓楼]](西安市)、天一阁(宁波市)等十大 [[ 中国 ]] 历史文化名楼,将共同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
==肇庆阅江楼==
<p style="text-indent:2em;"><上一版本
<p style="text-indent:2em;"> [[ 叶挺 ]] 独立团团部纪念馆(阅江楼):肇庆市江滨东路阅江楼,阅江楼座落在肇庆市城区正东路石头岗上,居高临下,屹然矗立在浩荡东去的西江河畔,气势雄伟非凡. 宣德六年(1431年),肇庆知府王莹将石头庵改建,名为 [[ 崧台书院 ]]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再度改建,正式立名为阅江楼。500年来不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写下许多想象雄奇的诗篇,为这座古楼平添了异彩. 阅江楼的建筑布局讲究匀称、均衡,楼房高2层,分东西南北4座,楼与楼间建有回廊小阁,相互衔接,因此,各楼之间可以全部贯通,组成四合院式的整体建筑.中间是典型的岭南庭院,设有水池假山以点缀,四周有前人所载的米兰古树,弯扭虬曲的树身周长粗达80多厘米,为米兰中所罕见,每年两度花开时节,馨香四溢,沁人心脾. 楼前有宽阔的停车场,登数十级石阶便上到楼台,石阶两侧有大石狮一对踞守,神态庄严威武,是 [[ 肇庆 ]] 市现存石雕中的珍品.该石狮由整块汉白玉石雕成,是南明桂王 [[ 朱由榔 ]] 在肇庆建万寿宫时所雕. 阅江楼后园遍植鸡蛋花树,每值花开之时,树冠上束束鲜花散发出迷人的幽香. 登楼凭窗眺望,西江之水自楼前滔滔东去,江中浮光点点远接天际,对岸青山连绵,文明、巽峰二塔与阅江楼隔江相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由共产党员 [[ 叶挺 ]] 任团长,于1925年11月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团部即设在此。它的前身是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 [[ 周恩来 ]] 建立的铁甲车队。1926年5月,作为北伐先遣队开赴 [[ 湖南 ]] 。7月攻克湖南 [[ 醴陵 ]] 和平江等县城。8月27日和29日,在 [[ 湖北 ]] 咸宁的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斗中,协同击溃军阀 [[ 吴佩孚 ]] 的主力。独立团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被誉为"铁军"。阅江楼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濒临西江。1959年重修并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 [[ 朱德 ]] 为纪念馆题了馆名。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m0821cr5sbsb0341eswyis|480|270|qq}}<center> 题目阅江楼——航拍</center>{{#iDisplay:e08210k691wj0385yxrpuy|480|270|qq}}<center> 题目四大名楼—南京阅江楼</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26,395
次編輯